本文首發自:三點一彎鉤
年後第一個休息日,我看了兩集《婆婆和媽媽2》,除了楊子微禿的頭頂,印象最深的是陳松伶丈夫對陳松伶婆婆說:
對方立刻不高興:
婆婆抵達家門口,陳松伶給出一個熱情的擁抱:媽,我在這裡!
結果婆婆無視她,直接進了家門……
場面一度很尷尬,攝像頭面前都這麼冷淡,私底下有多不待見,不敢想。
後來陳松伶對婆婆抱怨:我有時候會吐槽你。
婆婆回答:“可以理解,你需要宣洩情緒”。
看似寬宏大量,實際上還是把自己當女主人,隱隱透著一股“允許你發發脾氣,但不能騎我頭上”的威懾。
剛開播時,節目組丟擲一個問題:
“夫妻家,就是婆婆家嗎?”
看節目之前,我以為是道是非題;
看完後,我才發現這是一個送命題。
圍繞“夫妻家是不是婆婆家”,媳婦們開了一期茶話會。
曾經因為“毒舌”上熱搜的嘉賓張萌,率先投出反對票。
她認為,夫妻家也好,婆婆家也好,核心問題應該是:誰的家誰做主。
不愧是“商界大姐大”,和老公一起白手起家,說話就是硬氣,畢竟這個家有她一半的“股份”。
剩下幾個媳婦,底氣就沒有她這麼足了。
《婆2》請來的四對夫妻:侯佩岑黃柏俊,杜淳王燦,黃聖依楊子,陳松伶張鐸。
陳松伶投支援票,認為“婆婆願意怎樣就怎樣,反正她有鑰匙”。
她在婆婆面前謹小慎微,不但吃住行要看她臉色,家鑰匙要給婆婆一把,連夫妻兩過二人世界,都要提前跟婆婆報備。
“豪門公主”黃聖依,《浪姐》中貢獻無數表情包,堪稱任性代言人,雖然平時不和婆婆一起住,但在婆婆面前她就化身貼心小棉襖,大氣不敢出。
她說自己曾經說錯話,問做客的婆婆“什麼時候走”。婆婆不吭聲,私底下偷偷給兒子打小報告。
把黃聖依嚇的,從此以後再也不敢趕人,美其名曰“要給婆婆安全感”。
杜淳老婆王燦,堪稱“好媳婦代表”,時刻把老公的感受放第一位。
新房搞裝修,杜淳連桌子凳子都要親媽選。親媽不耐煩,讓他”自己家自己負責“。
杜淳義正言辭地說:這個家肯定是你的,連我都是你的。
好傢伙,別人嫁人是”成家“,王燦嫁人沒家不說,連丈夫都不配擁有了。
“高情商女神”侯佩岑,這一期請來了自己媽媽,她的老公黃柏俊是企業副總裁,親媽不知什麼原因不出場,直接把這道送命題踢給老公。
侯佩岑和媽媽從小相依為命,感情很好,媽媽一來就成了“母女二人世界”,當晚提出要一起睡。
黃柏俊的表情很耿直:非常不樂意,但啥也不敢說。
他拐彎抹角暗示侯佩岑:我上大學之後就沒跟父母住了,不知道該怎麼跟丈母孃相處。
大概是為了安撫緊張兮兮的老公,侯佩岑投反對票:如果我成了婆婆,我會以做客的心態去兒子家。
她的回答堪稱高情商媳婦範本:
如果把兒子家當成自己家,做再多都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我只是去做客,做一點點就能得到感激。
除了張萌和侯佩岑,每個媳婦都以婆婆為“世界中心”。女明星尚且如此,更別說普通人的我們,就像陳松伶形容的:
“一想到(婆媳問題)我就頭癢。”
春節期間,同住一屋的婆媳要一起見親戚,很久沒見的婆媳也該打個照面。
這三個問題,難免被擺上檯面:
怎樣得到婆婆的尊重?
怎樣衡量婆媳的邊界?
怎樣拿捏兩個家庭之間的距離?
綜藝沒給出答案,我覺得這事怪不得它。
畢竟婆媳問題,並不只是兩個女人無聲的戰爭,真正充當導火索的人,其實是丈夫。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一家都有不一樣的問題。
春節期間回老家,我和婆婆同住一屋。由於工作需要,我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時間長了,婆婆看我的眼神有些欲言又止。我心裡忐忑:莫非婆婆覺得我吃閒飯了?
我把擔心跟老公一說,他跟親戚打招呼,說我需要安靜的創作環境;又在親媽面前猛誇我能力強,是個好媳婦。
耳濡目染之下,婆婆信以為真,老公也整天拉著她上山下海到處玩,沒時間搭理我。
我問老公:當個好兒子好丈夫,是啥感受?
老公抱怨:“太累了。又要照顧親媽,又要照顧媳婦,兩碗水端平,比上班還累。”
老公說,最好以後分開住,他沒啥信心能幾年如一日地端平,指不定哪天就退縮了。
我深表同意。
2010年,常熟一名31歲的女博士,一次爭執後,被婆婆澆汽油亂刀砍死。
雖然這些矛盾很早就存在了,但在每天的朝夕相處中,這些矛盾更容易被激化。
兒子結婚後,婆婆非要和小夫妻住一個屋,媳婦性子恭順,她百般挑刺數落,還趁兒子不在家把她趕出家門。
事發前,婆媳產生爭執,婆婆火了,拿起汽油就往媳婦臉上潑,又趁她滑倒,掏出菜刀連砍十幾刀。
媳婦當場沒命,婆婆被判死緩。這場兩敗俱傷的兇殺案裡,唯一的贏家是丈夫。
妻子死後,他拿走了妻子的所有遺產,包括岳父母給他們買的房子,沒多久就再娶嬌妻,升職加薪,登上人生巔峰。
遇人不淑,忍痛離婚,及時止損,媳婦每一步都走對了。
其實就算婆婆住別處,這對心理異常的母子,早晚也得鬧出問題,但至少媳婦能夠全身而退。
如今只能感慨唏噓。
婆媳問題,本質是“權利”問題。
婆婆,妻子,丈夫,各有各的權利和義務。
好的婆媳關係,無非是三人都能履行好義務:
婆婆管好自己家,妻子和丈夫管好另一個家。
婆媳變質的根源,是權利的侵佔。
有時是婆婆主動侵佔:
就像常熟的那件案子。當媽的溺愛兒子,打著付出名義,將他牢牢操控在手裡,母子間病態的依戀關係,造出一個大地雷。
埋下地雷的,是婆婆;踩中地雷的,卻是媳婦。
有時,媳婦也會主動侵佔:
就像我老公的一個鄰居家。
媳婦脾氣常常對婆婆頤指氣使,毫不尊重。
從不喊婆婆“媽”,只喊“哎”。
脾氣上來了,還會連名帶姓罵婆婆,那聲音大的,整棟樓都嗡嗡響。
婆婆也好,媳婦也好,雙方撕扯不下,無非是為了給自己爭取更多權利。
爭取利益是人類的本能,從嬰幼兒時期就有所體現。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嬰兒不清楚“母親”是什麼,他們只看得見乳房,如果乳房沒有給他們安全感,就會刺激他想法設法自我滿足。
比如啃咬乳頭,暴怒大哭,透過各種各樣的攻擊來掠奪乳房,為自己佔有更多生存權利。
成年後,這種“掠奪”的感覺也會泛化到其他人身上,且越是沒有安全感,對他人的權利越是憤怒嫉恨。
憤怒的是,她不是世界主宰;嫉妒的是,她無法擁有更多。
這些非理性的需求,擰成一股力。
超過心理承受負荷時,身邊人就容易被當成“沙包”。
婆媳彼此不滿,是人之常情。
但矛盾重重甚至大打出手,根本原因還是距離太近,又同為女性,彼此都能共情到對方內心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撕扯不下的婆媳,和啃咬乳房的嬰兒,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在有限的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無限的關愛,終其一生,都只能在別人身上補償。
這種補償,有時不見得壞。
我父母離婚多年,但媽媽每次談起她的婆婆,都會提起新婚時,婆婆給她織新毛衣。
婆婆是北方人,嫁到南方後不適應潮溼環境,她覺得別人也一樣不適應,一有空就織毛衣送溫暖。
而婆婆談起我媽,也總要提一句:你媽燒菜好吃。
媽媽為了讓婆婆胃口好,自學北方菜,去婆家做客時捎一份,以回報婆婆織的毛衣。
婆媳雖不住在一起,你來我往,保持多年,也會產生真感情。
但若是過度補償,渴望變成惡意,缺愛變成嫉恨,哪怕天天給媳婦洗內褲,給婆婆倒洗腳水,也一定不是好事。
人與人之間,不是付出多的那一方擁有更多價值。
婆媳戰爭沒有勝負,但能創造更多自我價值,就能全身而退。
而做到這一點,需要雙方遠離彼此的缺點。
就像《非誠勿擾》孟非說的:
“保持距離,保持尊重。”
只要做到這八個字,婆媳關係就一定不會太差。
人生是一連串的因果反應,嫁到什麼樣的家庭,以後就可能複製什麼樣的婆婆,但在那之前,我們是有血有肉的鮮活個體。
我們有成為自己的自由,也有看見他人真實需求的能力。
婆媳之間,不需要有太多交集,也不必揣太多惡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模式,也有著同樣值得被愛的價值。
想得到怎樣的優待,就用怎樣的態度優待他人。
不要指望用犧牲和自我妥協換來真情,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尊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