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人們買一樣東西,看中的並非全是其使用價值,而是希望透過它來顯示自己的財富、地位等。因此,有些東西常常是賣得越貴越有人買,比如一輛高檔轎車、一幢豪華別墅和一部昂貴手機等。一句話,對於那些想炫耀自己的人來說,不怕東西貴,就怕顯示不出身份與地位。經濟學家凡勃倫將這種現象稱為炫耀性消費。
在1899年出版的《有閒階級論》中,凡勃倫首次提出了“炫耀性消費”這一概念。凡勃倫認為,要獲得尊榮,並保持尊榮,僅僅擁有財富或權力是遠遠不夠的,有了財富或權力還必須能夠提供證明。炫耀性消費就是為財富或權力提供證明以獲得並保持尊榮的消費活動。
凡勃倫認為,炫耀性商品要想起到顯示身份的作用,就必須價格昂貴。倘若這種商品的價格下降了,誰都能買得起,那麼它也就不再具有炫耀性功能,其需求量也將隨之下降。
根據凡勃倫的物品定律,若價格下降,炫耀性消費的效用就會降低,該物品的需求量就會隨之減少。對炫耀性商品的購買者來說,同樣是一部20萬元的手機,若現在以1萬元賣給他,他可能根本不會看一眼;同樣是一頓20萬元的年夜飯,若現在請他免費品嚐,或許也會被他拒絕。因為這些商品中僅剩下實際使用效用,而炫耀性消費效用不再存在。
每一位消費者都有自己的消費自由,只要他的錢是合法得來的,他願意花多少錢購買這種炫耀性商品,屬於他自己的消費決策,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干涉。消費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效用(滿足程度),該效用可以是來自於生理慾望的滿足,也可以是來自於心理慾望的滿足。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水平愈來愈高,有時滿足心理慾望往往比滿足生理慾望還重要。炫耀性消費滿足的就是這種受到尊重的心理慾望。比如,某人花很多的金錢買炫耀性商品來滿足顯示身份、地位的慾望(或虛榮心)。
在現實生活中,炫耀性商品是為了滿足少數高收入者的炫耀慾望。商品要想起到炫耀作用,就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價格極高和數量極少。而只有數量少才能夠維持高價格。比如,國際著名汽車品牌—勞斯萊斯、賓利、蘭博基尼、阿斯頓·馬丁和邁巴赫,價格都非常高,且限量生產(很多車年產量只有1000輛),並對購買者的社會身份有嚴格的要求。一旦這些車降為普通車,就不一定能競爭過比如本田、豐田等實用和省油的車。
對於企業而言,高價、少生產可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而降價、多生產反而會降低效益,甚至會賠錢。
炫耀性消費有兩種重要的方式,一種是自我消費,另外一種是代理消費。
炫耀性自我消費主要是透過對財產的浪費來顯示對財產的佔有。凡勃倫在《金錢的愛好準則》裡指出,在財產私有制度下,因為金錢成為顯示榮耀與獲得尊敬的基礎,它也就成了評價所有實物的標準,不管是美感、實用性還是對物質的佔有,都是為了顯示金錢。而在《服裝是金錢文化的一種表現》裡,他則描述了人們在服裝方面的好奇爭勝與極力奢侈,說明他們怎樣藉此來炫耀自己的財富、展現自己浪費性的消費。
通常而言,有資格炫耀的人,大多是取得較大成功的人,也是擁有大量財富的人。透過炫耀,他得到了追求財富並獲得財富的成就感;在他的炫耀性消費的激發下,將會有一群人從中得到追求財富的動力。
經濟學告訴你
從另外一個視角來看,炫耀並不是缺點,它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正是由於炫耀的存在,財富才得到不斷的積累;正是由於炫耀的存在,一個人對擁有財富的滿足感才能夠對另一個人產生影響,並促使一群人產生追求財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