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第五回:

劉邦遇高人喜得龍淵寶劍

斬白蛇芒碭山上待機出兵

(下)

直到五更時分,劉邦聽見老翁在山洞裡朗聲笑道:“呵呵,進來吧,勇敢的少年!”

劉邦聽見老翁召喚,忙走進山洞,向老翁施禮道:“晚輩來得早了點,不敢打擾老伯靜修。”

老翁也不說話,從身邊拿起一個劍鞘上鑲著金邊龍紋的寶劍,左手持鞘,右手握住劍柄徐徐抽出。但見劍鋒寒氣逼人,光芒四射,如星光閃爍照亮整個山洞——這確實是一柄世所罕見的寶劍!

老翁頗為得意地伸出中指輕輕彈一下劍身,那寶劍竟然發出細長的“嗡嗡”之聲,隱隱含有殺氣。老翁將劍插入劍鞘交與劉邦,微笑著對劉邦問道:“此劍如何?你比試一下可順手?”

劉邦躬身雙手接過寶劍,見那劍鞘上刻有“龍淵”(23)二個遒勁的篆字,驚喜地施禮說道:“龍淵寶劍,多謝老伯!”

劉邦說罷,抽出寶劍凝神憶一下劍訣,隨即擺出一個劍術起勢,深吸一口氣,便揮劍舞了起來。只見劍光飛舞,在黑暗中劃出道道弧形,竟掠起陣陣冷風。

老翁看了捋著鬍鬚點頭稱讚道:“好,劍術不錯!”

劉邦有點不好意思,收住寶劍,站穩徐徐吐氣,然後說道:“多謝老伯誇獎,晚輩技拙,怎能入您老人家法眼?”

老翁看著劉邦,諄諄囑咐說:“吾一生鑄劍,有些心得,此龍淵寶劍世間僅此一件,是吾最為得意之作,只有高潔賢德之人才配擁有它。”

老翁說到這裡頓了一頓,見劉邦凝神細聽,便加重語氣接著說道:“我看你眉宇間暗藏英氣,穩重大度,神態不凡,將來定能幹出一番事業。望你好自為之,順應時勢,胸懷天下,將來若時機成熟,勿忘仗此劍斬妖孽,殺貪官,除暴政,安萬民,百折不撓,愈挫愈勇,定能成就霸業矣!”

劉邦聽見老翁說出這番語重心長的話語,不由得激情澎湃,雄心燃起,急忙下跪向老翁行叩首之禮,口中說道:“劉季謹記老伯指點,定當奮力前行,不辜負恩伯厚望!”

等劉邦抬起頭來再看時,鑄劍老翁已經無影無蹤,不知去向。劉邦明白遇見了高人,遂眼含熱淚,再朝洞口拜了三拜,方才起身。此後,這把“龍淵”寶劍跟隨劉邦幾十年,征戰殺伐,走遍天下,形影不離。

再說劉邦見那攔路白蛇迅疾地撲來,說時遲那時快,寶劍已經出鞘,劉邦閃電般後撤一步,同時揮劍砍去,但見劍光一閃,白蛇頓時被削為兩截,在地上翻滾片刻便一動不動了。躲得遠遠的眾人見白蛇被劉邦殺死,一片歡呼,方敢慢慢走近前來觀看。

不久,飽讀詩書的蕭何看出這個隨性而為、實則很有心機的小小泗水亭長劉邦是個幹大事之人,而秦朝已經是風雨飄搖,難以為繼,於是一咬牙一跺腳豁了出去,跟隨劉邦上了芒碭山。後來蕭何聽說了劉邦腰斬白蛇之事,便想起先秦時期的一個傳說:秦文公夢中見一條巨大白蛇化為白衣童子託夢,說天帝派他下凡冊封秦文公為白帝,貴為天子。秦文公夢醒之後有些疑惑,便召來占卜大臣解夢,占卜之士掐算後,恭賀秦文公道:“白蛇入夢乃大吉之兆,陛下自當有天子之命,可喜可賀!”秦文公聽了大喜,自此以後視白蛇為秦國吉祥之物。如今劉邦斬斷白蛇,也即秦朝必將亡於劉邦之手,此乃天命使然。

於是,蕭何便將此說派人四處傳播,而聰慧的呂雉也逢人便講,她每次夜間進芒碭山給夫君劉邦送衣送飯,不用辨認道路,哪裡現出五彩祥光,哪裡便一定是劉邦的駐地。眾人聽了皆深信不疑,認為劉邦定是上天派來的滅秦之人,是天子化身,前來芒碭山歸附者與日俱增。

漸漸地,竟有三千餘人慕名而來投奔劉邦。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間,這年四十八歲的劉邦聽說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抗秦,反秦浪潮已經遍佈全國各地,感到出山時機已經到來,於是集合隊伍響應起義,突然出兵攻佔了僅有少量秦軍守衛的沛縣等城邑,受到當地鄉親百姓的歡迎和擁護,大家皆尊稱劉邦為沛公。不久,劉邦漸漸感到自己的三千餘人馬勢單力薄,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難成大事,他看到項梁(24)帶領的楚國義軍聲勢浩大,而且打出了楚王的旗號,受到廣大民眾擁戴,於是決定率領自己的隊伍投奔項梁、項羽(25)叔侄的起義大軍,共同抗秦。

註解:

(23)龍淵劍,又名龍泉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是中國古代名劍,誠信高潔之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歐冶子首先發現了銅和鐵效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世界上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史載他為越王鑄了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五劍,是中國古代鑄劍鼻祖。到唐高祖李淵時,為避諱“淵”字,改名“龍泉劍”至今。

(24)項梁(?―公元前208年),泗水郡下相縣(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末著名起義軍首領之一,楚國貴族項燕之子,項羽的叔父。

(25)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秦朝末年起義軍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的代表人物,與“謀戰派”孫武、韓信等人齊名。

4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小說:“總裁,夫人被迫吞了大量避孕藥,大出血!”“死了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