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離豆瓣越來越遠,離閒魚越來越近

編輯/ 流 星

當然,這只是米卡自己對“多抓魚”這個平臺下的定義。更準確的說法可能是,多抓魚是一個以二手書電商出道,並不斷拓寬二手商品品類的網際網路電商公司。

在2020年以前,多抓魚的確更像是書籍愛好者“米卡們”的自留地,在這裡,人們出售自己不需要的圖書,也可以淘到自己心儀的二手書。與出現得更早的二手書籍電商孔夫子、舊書街等相比,多抓魚多了幾分社群文化,比如帶著幾分“豆瓣”特色的“魚郵”,又比如像書架一樣的特色書單……

但2020年多抓魚的一系列“破圈”之舉——先是開了二手服裝的實體店,後又開始賣二手電子產品……多少讓因書而來的老使用者“米卡們”覺得自留地“地震”了。

眼下,距離多抓魚的第一家二手服裝實體店開業已近半年,邁出二手書籍這個固定圈子的“多抓魚”走得如何了?

另闢蹊徑,做二手書籍電商裡的“豆瓣”

對於愛讀書的米卡而言,在一眾二手書籍電商平臺中,“多抓魚”的地位是不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孔夫子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賣書平臺,而多抓魚在“賣書”這件事上,做出了品牌效應,也講出來一些新故事。

時至今日,米卡仍然記得自己在多抓魚買到的第一本書是里爾克的《給青年詩人的信》,也記得自己在“多抓魚”給這本書評了五星。評分和寫下魚友書評時,米卡覺得自己很像在逛豆瓣,就是憑藉這些有幾分虛無的感受,90後米卡成為了多抓魚的固定使用者,時不時來這裡翻一翻大家的書單,那些隨機產生的書單名,看起來可愛有趣,比如“你的點好奇怪”,又比如“為了封面購買”。在這個過程中,米卡很容易就挑到自己感興趣的二手書。

多抓魚的書單以及買書後可看見書籍前主人是誰

關於這一點,多抓魚本身也並不避諱,其運營負責人曾在接受“極客公園”採訪時坦言,多抓魚的線上社群的確參考了豆瓣讀書。“多抓魚最初的客戶多來自豆瓣和知乎,這些使用者有著更為穩定的閱讀需求和擇書品味,且無論作為圖書的賣方和買方都有著更強的消費意願。”就連這家公司的員工,也多來自於豆瓣和知乎這兩個國內最好的社群產品

而那句簡單的slogan“真正的好東西值得買兩次”,也成功讓注重品牌理念的米卡“圈粉”了,“相較而言,彼時的孔夫子也好,其他的書籍電商平臺也好,都是將低價作為營銷重點,但多抓魚則是突出其背後的迴圈概念,在買賣書籍之間,有一種傳遞美好的價值存在。”米卡稱,正是這種趨於社會價值向的品牌理念,讓多抓魚與普通的二手書籍區分開來。

還有很多細節,讓多抓魚與“孔夫子們”不太一樣,比如,在使用者還沒有開始下沉時,多抓魚的圖書選品曾經規定,明確拒絕教材及教輔類圖書、職業考試類圖書和養生、中醫類圖書,同時卻為文科、社科、藝術類圖書設定了重要的頁面位置。

也就是說,比起“低價”,更多地是其構建的社群氛圍與其宣傳的概念,吸引了眾多同好。

基於此,一位多抓魚的老使用者曾將這裡概括為,“一個在線上賣二手的誠品書店”。從眾多來自使用者早期的高度評價中,就不難窺出,“多抓魚”的另闢蹊徑算是走對了路子。

資料則更為直觀地驗證了這一點。

2017 年 5 月剛上線時,多抓魚只有 20 多位種子使用者。但在2018年1月,一次微博大 V 水木丁的推薦,讓多抓魚在短暫兩三天內迎來了幾十倍的流量增長和訂單量。

而根據多抓魚公司透露的資料,多抓魚已經積累了超過 70 萬用戶,平臺每天穩定售出超過 2000 本書。自去年 12 月獲得來自經緯中國、險峰長青、嘉程資本的 3000 萬元 A 融資後,2018 年,團隊又獲得了來自騰訊領投的 B 輪融資。

從賣書到賣服裝賣switch,理念與效果難自恰

轉折點發生在2020年秋季——在上海泰安路有近百年曆史的衛樂園,多抓魚悄悄開出了它第一家服裝店。

在此不久前,多抓魚在北京開了第一家線下書店,想把線上線下做通,倒是不難理解,但突然又將步子跨至服裝,隨後還賣起了Kindle、switch等二手電子產品,還是令不少老使用者有些吃驚。就連多抓魚的創始人貓助也曾說過「二手品類實際上並不相同,在製造業裡是隔行如隔山」。

而從眼下來看,多抓魚對其服裝店的定位,的確不如其書店那麼清晰。

一方面,當品類從書籍轉換到服裝,選品問題變得更復雜了。正如貓主自己寫的,“服裝不能以極細的顆粒度統計需求。品牌、做工、材質都只是其次,好看才是最重要的。而好看這個標準就太寬泛了,完全超脫計算範圍。什麼是流行?什麼是風格?什麼又是品位?我想不是擬合一堆標籤就能解決的事。”

儘管透過開店實驗,多抓魚的二手服裝業務正形成一套自己的選品標準和範圍,並一再強調讓服裝的品牌界限更模糊和淡化,“品牌不是制約條件,沒有品牌才是,除了無牌貨和假貨、尾貨,品牌服裝都可以入選。”

多抓魚的二手服裝交易

正如文首提到的米卡的發現,不少人注意到其首家服裝店,是慕“奢侈品中古”之名而來。畢竟,在營業之初,原價四五千的Comme des Garçons西裝,在“多抓魚”的線下服裝店只要1000出頭;一萬多元的FENDI連衣裙,也只要2000元;COS、&Other Stories最低只要幾十元。據一些時尚媒體報道,“一些難得的中古品,一上架就被買走。”

因此湧入的大量消費者,則大多不瞭解“多抓魚”本身的品牌故事和理念,甚至有博主在探店後表示疑惑稱,“店鋪的員工應該對服裝不是很瞭解,所以有一條sacai的裙子標價才800元,而這條裙子的原價已達一萬元,大家趕緊去撿漏。”

“如果只看最後交易發生的結果,那二手服裝交易終究還是符合了多抓魚迴圈、環保等理念,但很難說清楚消費者到底是否因認可其理念而來。”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這其實對於多抓魚的品牌宣傳是有一定影響的,“因為其豆瓣式的氛圍以及前期品牌形象的構建,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那一批讀書的使用者,眼下新的品類吸引的使用者覆蓋面更廣了,也就讓社群氛圍會隨之改變。”

“換句話說,也就是多抓魚的美好理念和實際上達成的效果會很難自恰。”上述業內人士稱。

新老使用者難兼得,“多抓魚”想抓住誰?

儘管多抓魚之變,讓米卡有些驚訝。但是對於多抓魚本身,米卡仍然保留著美好的期待,“畢竟從本質上來看,無論是衣服還是書籍,能夠將這些東西的使用率最大化,的確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肯定更願意將自己不需要的舊書和舊衣服給多抓魚,而非其他純商業化的二手交易平臺。”

這背後的緣由可能是“多抓魚”的成功之處——“米卡們”這群忠實粉絲對其品牌的信任度很高。

也有很多新使用者湧入這片“魚塘”,因為相較於還需自己定價、溝通、發貨的其他二手交易平臺,“多抓魚”為賣家省了很多事兒,而新買家也因為平臺前期積累的口碑更願意付諸信任。

至於新老使用者是否重合,多抓魚倒是並不那麼在意,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多抓魚方曾表示,“二手書的客戶和二手服裝的客戶並不一定重合。確實很多二手書的老使用者會參與我們二手服裝的新專案,但是二手服裝店本身也開拓了自己的使用者群,長期以往,兩邊的客戶群應該會獨立,並不完全重合。”

多抓魚服裝區

“畢竟多抓魚書籍業務的模式決定了其使用者體驗可能會越來越差,因為前期有各種補貼、使用者體量也更小,而使用者體驗變差後靠這個業務給資本講故事就難了。”曾在一家二手書籍電商平臺工作過的劉雲(化名)則表示,開拓其他品類的確是其商業路徑必走的一步,“把文青女性這股流量引導至服裝,明顯能夠提高她們的客單價,更何況還能吸引更多新使用者,多抓魚何樂而不為?”

在曲清看來,“相較於抓住最純粹的老使用者而言,多抓魚真正想抓住的,或許是資本的眼球。”

從這一角度來看,多抓魚要想新老使用者兼得,似乎沒那麼容易。但細剖這層邏輯的背後,要想抓住資本的眼球,終究還是得抓準使用者們的心。至於不斷求變得“多抓魚”能否做到這一點,尚待更多觀察。

2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人潮洶湧》:人生換個賽道後,我還是我,但又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