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商平臺亞馬遜網站(Amazon)出售的“中國復古輕奢果籃”吸引了中國網民的極大關注, 不僅因為該商品的標價幾乎是其在中國正常價格的15倍,還因為在西方被當作“餐桌神器”的“中國傳統古董”,實際上在中國只是被用做痰盂或“夜壺”。
美國價值400元人民幣的痰盂,在亞馬遜產品介紹中顯示“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傳統果籃,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象徵著幸福生活,是餐桌上的最佳選擇”,“不僅可以當作廚房的水果籃,因其帶有超強的蓄水功能,可以用來當作冰筒存放香檳、葡萄酒”,這類資訊讓中國網友直呼賣家必定是個商業奇才。
不止是“復古痰盂”
在西方被賦予“其他”意義,又貴得離譜的痰盂令中國網友感到不可思議,但類似這樣的“事件”比比皆是。火熱全球的老乾媽辣椒醬在中國的售價僅為8元人民幣左右,而在亞馬遜上可以賣到將近100元人民幣;10元人民幣左右的馬應龍痔瘡膏,在亞馬遜上同樣是爆品,售價要70多元人民幣。
除此之外,還有中國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回力鞋,近幾年搖身一變,在歐美市場售價能達到500元人民幣一雙,亦是在歐美掀起了一股潮流。同時,70元人民幣一袋的辣條、2,000元人民幣一個的蛇皮袋,也都是定價翻倍的案例。
文化差異下的“中國風”
但像痰盂這樣的“新奇特國貨”,終究是很小一部分人投機取巧的“致富經”,很難成為長久的生意。針對“搪瓷痰盂”這個產品,通俗來講,搪瓷原本就有日用品以及藝術品之分,它與琺琅是同種工藝,區別就在於胎底的材質和用途。
高階搪瓷製品在海外非常吃香,這次火了的“搪瓷痰盂”,看似“精美”的做工,加上極富特色的吉祥圖案,很容易讓一味追求“中國風”的西方人掉進“文化盲區”。
但這些現象的背後實則是離不開“文化特色”的濾鏡加成,就像中國人在衛衣上印英文覺得“潮”一樣,同樣的,西方人覺得漢字、中國元素也很“潮”。
近年來,西方人對於一些中國元素的“追捧”歷歷可數,來自四川大山裡的李子柒的散發著濃濃中國傳統文化味道的影片,深受海內外粉絲喜歡。
美國好萊塢電影也增加了對“中國元素”的詮釋,比如《功夫熊貓》、《花木蘭》等,但這些作品往往都經過了西方對東方的想象,最終呈現出“模稜兩可的中國風”,常常令中國觀眾感到遺憾。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一味的追捧也容易“異化”——譬如西方人身上莫名其妙的漢字紋身;中國用作祭祀的傳統“紙紮”,成為藝術品在巴黎凱布朗利博物館展出;又比如“中國冥幣”被稱之為“神秘的東方精髓”在海外流行,成為亞馬遜熱銷商品等。
諸多現象都無一不呈現出中國文化已經引起了西方的注意,在此之前,由於東方文化往往披著“神秘”的面紗,西方人對異域文化的陌生感隨著國際化趨勢的發展,又轉為對異域文化的好奇,進一步驅使西方人對它進行探索,但又因對異域文化核心的不瞭解與不熟悉,難免會發生“西方人對中國元素物品有趣的誤解”。
隨著中國在世界範圍內影響的擴大,這種事情將會愈來愈多。中國網路社會也大可不必秉持著奇怪的“文化自信”,過度解讀此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