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追過的書和劇#
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文化成為一個監獄;一種式赫胥黎式——文化成為一場鬧劇。
現代人還存在理性嗎?相比豐富有趣的影片,枯燥無聊的閱讀還有什麼意義?抖快究竟是世俗文化,還是又一輪愚民?
《娛樂至死》給了很好的回答。對該書介紹之前,先講幾個小故事來幫助大家理解有些概念。
——————————————————
摩西十誡中有一條:不可以任何形式來雕刻、塑造神。
基督教的創始者非常理解所謂話語權和隱喻的威力。宗教之所以威嚴,凜然不可輕犯,正在於其神秘。當後人破戒為耶和華取名,塑像,無所不能的上帝成為聖子耶和華之時,基督的威名也就逐漸讓渡給人。
第二個問題是既然耶和華有出生,有盡頭,那上帝之前是什麼?
為了回答這個幾乎毀滅宗教權威的問題,阿奎那在《上帝之城》中近乎無賴的規定:上帝之前什麼也沒有,也沒有時間,也沒有可見,一切源自上帝。用宇宙學的話來說,上帝就是黑洞或者大爆炸時那個奇點(阿奎那:在現場,我是奇點那個點,黑洞那個洞)
伊斯蘭教將穆罕默德作為安拉在人間的使者之後,很快遇到了繼承的問題:什葉派認為穆罕默德的兒子阿里是合法繼承人,遜尼派則認為四大哈里發才是合法繼承人。於是兩派圍繞該問題打了幾百年,到現在伊朗和阿富汗都恨不得把對方的腦漿子打出來(地緣政治上將兩者的界限稱為什葉之弧)
舊約中有一章講人類妄圖和上帝交流,集全人類之力修建通天巴別塔以期進入天堂。上帝只是略施小計,讓人類語言不通,無法交流,便使得足以毀滅上帝的工程分崩離析。
從上述幾個故事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對自己創造的產品並沒有完全的認識,並不知道這些產品背後的隱含的意義。比如說印刷術並不單指書籍的印刷更加方便快捷,可能還有知識的傳播權力由教士擴充套件向普通民眾,並就此引發了啟蒙運動等等等等。
我們還可以看到,人類創造的產品會逐漸取代上帝的威嚴,從神的領域搶奪很多話語權,譬如醫療削弱了神掌握生死的權力。
而娛樂至死,要說的則是從印刷術到娛樂時代,人類從神那裡奪取,而又在自己創造的產品中喪失的智慧——理性。
理性的喪失開始於電報的誕生,電報讓資訊的傳播超越了時空的阻礙,更重要的是,電報從產生起就更多扮演一個娛樂大眾的角色,而不是嚴肅的知識傳播者。英美電纜線接通的第一條新聞是某公主得了百日咳,而不是英美之間簽署了什麼協議。
正像梭羅所說:電報使相關的東西無關。
接著是新聞,一般而言,新聞是嚴肅政治,但實際上,新聞中常用的“接下來是xxxx;好,現在我們來看xxxx”消解了理性中最重要的邏輯。一句好的,接下來我們將目光轉向xxx就意味著前後的邏輯是割裂的,破碎的。
嚴肅的新聞尚且使用類似的語言結構割裂邏輯,一般的廣播、電視節目就更難合乎邏輯。
歷史已經證明,一個文化不會因為假資訊和錯誤的觀點而滅亡,但歷史從來沒有證明過,一個自以為可以在22分鐘內評價整個世界的文化還有多少生存的機會,除非新聞的價值取決於它能帶來多少笑聲。
資訊充塞的年代,選擇哪些資訊來讀取才是關鍵,正如柯勒律治所言:到處是水,卻沒有一滴水可以喝。
在資訊的海洋,找不到一點有用的資訊,德克薩斯州和緬因州的人可以交談,但他們交談的內容卻是他們不瞭解和根本不關心的。
電視的出現將娛樂推向了高潮,影象本身不需要語境,不需要仔細說明。人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影象進行加工,而沒有定論。因此為了避免無盡的衝突和辯論,越來越多的影象應用在各種媒介中,文字被影象取代。原先言簡意賅的廣告被一張圖片一句標語取代,再也沒有人關心這些影象的具體含義,而只是記住了廣告主的品牌。
電視節目不再關注嚴肅的政治新聞,不再關注平淡的生活,而是將一群小丑搬上熒幕,讓他們將生活演繹得或詼諧幽默,或多姿多彩,總之豐富有趣的節目將人們對生活的失望和乏味沖淡。而這,正是以電視為代表的娛樂時代的特點。
如果以食物做比,印刷術時代的資訊就像是賴以生存的麵包牛奶雞蛋等家常食品;娛樂時代的資訊則像是看起來漂亮美好,充滿誘惑的棉花糖、爆米花和薯片。
偶爾吃薯片棉花糖算是換換口味,但如果吃這些東西讓你喪失了吃麵包牛奶的牙口,我們又該怎麼辦?
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告訴我們,人們感到痛苦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