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兩條訊息,一條是在美國的華人家庭的孩子上了藤校之後覺得儘管學習成績各方面都很優秀,但就是感覺融入不了校園裡的生活,沒有什麼朋友,比較鬱悶;另一個是趙婷喜獲金球獎最佳導演獎。
這兩個看似沒有相關性的訊息讓我聯想到了一個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就是:來到北美后是否容易融入當地的社會,應該怎樣融入。這個話題真的是說來話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每個人實際情況不同,出發點也不同。很多高學歷,有能力的華人留在北美之後在大公司工作,會有一種華人不管有多出色,工作能力有多強,在公司上升還是有天花板,會認為有歧視或者不好融入本地文化等原因;也有很多華人來加或來美后,覺得跟本地人的生活無法融入,當然有語言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的原因。
其實在我們探討社會融入這個寬泛的話題前,應該給社會融入一個清楚的定義,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才能說你融入了這個社會。是自己過自己的生活,有跟本地人一樣質量的生活,還是從政,從商,成為公司高管,有很多本地朋友,經常跟本地人聚會等等。因為北美的社會大體上分為兩個群體,一個是普通民眾群體,包括普通老百姓,公司普通僱員,大公司中層管理人員,小企業主,非著名的運動員,娛樂業從業人員等各行各業的普通群體;另一個是精英群體,包括政府高官,公司高管,影視體育明星等。如果只說是普通民眾群體的話,其實不存在什麼主流社會,也不存在什麼社會融入,主要原因是因為北美社會比較注重個人,成立家庭前也是以個人活動為主,所謂的朋友在以我們國人的角度看來只是普通朋友,同事,一起聊聊天,去個酒吧,爬個山,騎個車,看個體育比賽而已,要想找朋友幫個大忙,接個錢之類的就別想了(當然也有但很少),因為獨立是北美的社會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經濟獨立(所以借錢的時候很少,即使借還有信用卡和銀行呢),能不麻煩就不麻煩其他人,包括朋友,所以是一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關係;至於結婚成立家庭有了孩子之後就更加的相對封閉和獨立了,都是以家庭為中心,孩子活動為中心,最多約一下家庭聚會,生日聚會之類的以家庭活動為主,所以就普通群體來看,沒有什麼可以融入的,我們國人過的生活跟本地人沒什麼區別。但是精英群體就不同了,這點跟國內比較像,需要你自身的能力,人脈,屬於利益共同體的範疇。精英社會的這個圈子是一定要融入的如果你想進入的話。所以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來到北美沒有什麼社會融入的困惑,靠自己的努力工作完全可以過上跟當地人一樣的生活,但如果你想進入另一個生活圈子,就需要一定的融入了。但有一點還是比較公平的,就是如果你真的很努力,也很出色,你不一定能進入公司高層(這有時候也得看機遇),不一定能成為政治人物,也不一定能成為文體明星,但你一定能得到本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不包括個別的人渣,大部分百姓還是好的),趙婷的例子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她之前真的是很努力,也很有能力),否則漫威也不會把一個兩億美金的大製作讓她來導演。
所以呢,上面那位在藤校比較困惑的小朋友,你完全不需要鬱悶,你已經非常優秀,不需要融入什麼校園生活之類的,大學四年就是學本事的四年,畢業後讓你的能力得到社會的認可比學校裡參加一些聚會和多交幾個朋友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