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說戈爾巴喬夫是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羅馬並非一天建成的,一個強大的國家最終走到了解體這一步,也是因為積累了太多解決不了的問題。戈爾巴喬夫的政治生涯雖然走到了盡頭,但是演藝事業卻“紅火”了起來,在辭職之後,他開始活躍在熒屏上,在各種歷史劇裡飾演他自己,一遍一遍地宣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今天正式解散”。
有意思的是,冷戰時期美蘇兩國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現在美國媒體則一遍一遍地把自己的總統比作蘇聯過去的領導人。近日,《大西洋月刊》刊登了一篇文章,把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比作了上世紀70年代的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把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比作了蘇共。
這篇文章名為“共和黨已處於崩潰邊緣”,文章表示,雖然美國的共和黨與當年蘇共的意識形態不盡相同,但是現在的共和黨所顯露的種種疲態與當年的蘇共如出一轍,同樣在把一個“平庸”且“衰敗”的老人當做政治偶像來膜拜,都在把領導人的一切過失歸咎於“極端左派”等敵對勢力。
無獨有偶,在去年大選之前,英國《衛報》曾經也把拜登比作了勃列日涅夫,認為拜登的能力平平,競選策略基本就是“反對特朗普”,所以即使拜登贏下了大選,也不會推動美國的改革,最多隻會讓美國像當年的蘇聯一樣,在“停滯”中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