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教堂、伊斯蘭博物館、耶魯大學英國美術館等等這些建築都是從它們被創造出來至今都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當代人的生活和設計的作品,可是你知道它們當初被創造出來遇到的故事,以及賦予這些建築生命的建築師們之後的生活嗎?【今日作者:伯明翰城市大學BCU Design & Visualisation MA研究生Hedy】
今天我就來給大家推薦一些優秀的紀錄片,是我當時申請海外藝術院校調研時看過的一些紀錄片,帶大家一起了解這些影響我們世世代代的建築背後的那些故事和那些優秀的建築師們。去了解偉大建築師們的生活、專案的建設和最終效果,甚至是整個建築界面臨的問題。
Bjarke Ingels
Bjarke Ingels是丹麥著名的建築師以及BIG公司的CEO。在他設計出VM房屋和山區住宅後被人熟知。
自2009年以來,Bjarke Ingels贏得了非常多的建築比賽。他的公司BIG還因颶風桑迪而提高了曼哈頓的抗洪能力,贏得了一場設計大賽,他被譽為年度建築創新者以及2016年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紀錄片:重要時刻 BIG TIME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Bjarke Ingels在2009-2016這7年的時間裡如何完成迄今為止最大的專案的故事。Bjarke Ingels在這部紀錄片中提出的一些顯而易見的觀點,既是我們生活真實的寫照,也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Bjarke Ingels作為丹麥明星事務所BIG的領頭人,他是當今國際建築界最受矚目的一位明星設計師。BIG總是在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然後努力克服它們,用創造和堅韌鼓舞人心。在這個紀錄片中,Bjarke Ingels從專業角度到個人觀點,帶領我們去探索那些帶給他靈感的天地萬物。
貝聿銘
我相信任何一位學建築設計甚至是藝術設計的朋友,一定都聽過“貝聿銘”的名字,他是美籍華裔建築大師,是1983年普利茲克獎的得主,他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他的一生都投入於建築設計,直到八十歲仍在創作。
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這他一生的作品,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到晚期內庭依然是貝聿銘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如北京香山飯店、紐約IBM公司的入口大廳、香港中銀大廈、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
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他持續地對形式、空間、建材與技術研究探討,使作品更多樣性、更優秀。
紀錄片:貝聿銘的光影傳奇 伊斯蘭博物館 Learning from Light: The Vision of I.M. Pei (2009)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建築師貝聿銘建造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全過程,從研究伊斯蘭宗教以獲取靈感,到著手設計、選擇材料,到克服一切困難最終完工,再到驗工、最佳化細節歷時八年時間創造出的非凡建築——粹的造型和多變的結構,利用各種幾何圖形構築生動的多面體建築樣式。
在陽光之下,這座博物館會帶有不同的陰影,呈現出一種非常純粹的美。簡潔的白色石灰石,以幾何式的方式疊加成伊斯蘭的風格建築,中央的穹頂連線起不同的空間,古樸且自然。
Louis Kahn
Louis Kahn是美國著名的的建築師、設計評論家和建築學教授。他的大型建築大部分都不會隱藏其重量,材料或組裝方式,他創造了一種宏偉的整體風格。Kahn以其精心製作的作品,以及從未提出的挑釁性建議和他的教學而聞名,他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甚至在在他去世時,有人將他視為“美國最重要的在世建築師”。
代表作:Stairwell in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代表作:Interior of Phillips Exeter Academy Library,Exeter, New Hampshire
紀錄片:My Architect(2003)
舉世聞名的Louis Kahn一共育有兩個私生子,婚姻之外還有兩個不同的女人。而這部紀錄片的導演Nathaniel Kahn, 正是Louis Kahn的兒子之一。
Nathaniel一直希望他的父親有一天能和他和他的母親一起生活,但事實上Kahn從未離開他的妻子,取而代之的卻是在1974年,Nathaniel11歲的時候Kahn被發現死在賓夕法尼亞的火車站,最終在破產中孤獨離世。
Nathaniel作為他的兒子環遊世界,試圖透過影片去追尋,去了解他的父親——一個透過建築設計被人類熟知,但又過著並不如意私生活的男人。他了父親創造的建築物和生前經常出沒的地方,會見了父親的同時代人,同事,學生,妻子和孩子。
這部紀錄片裡還有對Frank Gehry 、I.M. Pei、Philip Johnson等著名建築師的相關採訪,描繪並還原出了他這個人——不高、不帥、隨性、固執甚至毫無耐心,卻給人類留下了豐厚的建築遺產的男人。
英國現代主義建築的關鍵人物-Norman Foster
Norman Foster是英國著名的建築師和設計師。他與現代高科技建築的發展以及節能建築技術的早期使用緊密相關,被公認為英國現代主義建築的關鍵人物。他的成立的建築工作室Foster+Partners是英國最大的公司。
同時他的基金會Norman Foster Foundation旨在促進跨學科思維和研究,以幫助新一代建築師,設計師和城市主義者預測未來。
作品:Carréd'Art,尼姆,法國
代表作:紐約市赫斯特大廈
紀錄片:您的建築重幾何,福斯特先生? How Much Does Your Building Weigh, Mr Foster? (2010)
這部紀錄片由倫敦設計博物館的主管Deyan Sudjic敘述,追溯了Norman Foster的崛起,以及他透過設計改善生活質量的不懈追求。這部片子不動聲色地旁觀了普利茲克獎得主的職業人生,從一開始出生在英格蘭曼徹斯特貧民區的Norman Foster卑微的生活,慢慢成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築師和一名英格蘭貴族。
這部片子用激動人心的電影手法描繪了Norman Foste最著名的建築物,其中包括:匯豐銀行香港總部、柏林的德國國會大廈重建專案、法國的米洛高架橋、倫敦斯塔斯特德機場,以及剛建成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也是他的作品。
Norman Foste的工人父母對他的職業道德影響深遠,直到現在即使已經七十多歲,他仍舊運營這一個全球實踐專案,這個專案在股市危機之前至少有1400名僱員。與此同時,他還堅持騎腳踏車鍛鍊和參加越野滑雪馬拉松這樣的體育鍛煉。他就是這樣一個希望與他造出的傑出建築不相上下的一個人。
影片涉及了Norman Foste在耶魯師從保羅-魯道夫時期和之後接受巴克敏斯特-富勒指導的時期,而正是富勒教授曾經向福斯特Norman Foste這個易受影響但積極向上的年輕建築師提過的一個問題——“How Much Does Your Building Weigh, Mr Foster? ”——最終成為了這部紀錄片的名字。
世界建築界最傑出的人物之一—Rem Koolhaas。 紀錄片:雷姆 REM
Rem Koolhaas是荷蘭著名的建築師,於2000年獲得第二十二屆普利茲克建築獎。同時他是OMA的首席設計師,也是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的建築與城市規劃學教授。他是世界建築界最傑出的人物之一。
這部紀錄片是由Rem Koolhaas兒子Tomas執導,講述了這位荷蘭建築師、思想家Rem Koolhaas的職業生涯,他的思想和作品。
這部紀錄片紀錄片是“第一部全面探索人與 OMA 建築和其周圍環境的關係的紀錄片”,它為觀者提供了一場獨特的視覺體驗,其質量在所有建築紀錄片之上。雷姆對此解釋道:“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迎接人類需求發起的挑戰”。
正因為這樣,這部紀錄片不止是一些漂亮影象的合集,它更是一個難得的對建築真實蘊藏的生命力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