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叫凱寧的人打算花100美元從一個農民那裡買一頭小毛驢。農民收了錢後答應第二天把驢牽來給凱寧。
第二天一大早,農民卻匆忙跑來告訴凱寧:“小夥子,實在抱歉,就在昨天晚上,我的那頭小毛驢死了。”
凱寧聽後,就說:“既然這樣,那你就把我的錢還給我吧。”
農民卻說:“對不起,我不能把錢還給你,因為我已經用它還債了。”
凱寧很無奈地說:“原來是這樣啊……那你就把那頭死驢給我吧。”
農民很納悶:“你要那頭死驢幹什麼呀?它是病死的,不能吃。”
凱寧笑著說:“我打算用那頭死驢作為幸運抽獎的獎品。”
農民驚訝地說:“你怎麼可以將一頭死驢當作抽獎獎品,沒有人會要它的!”
凱寧說道:“別擔心,我有辦法——我不會告訴任何人這頭驢是死的。”
過了一段時間,這個農民偶然在街頭遇到了凱寧。
農民就問:“那頭死驢後來怎麼樣了?”
凱寧說:“我舉辦了一次幸運抽獎,並把那頭驢作為獎品。我總共賣出了500張票,每張2元錢,就這樣我賺了898塊錢!”
農民又問:“真是令人難以置信!難道就沒人對此表示不滿?”
凱寧回答:“不滿的人當然有—就是那個中獎的人。他看到自己的獎品是一頭不能食用的死驢後,就當即表示了抗議,所以我就把他買票的錢還給了他。”
拋去道德層面不議,我們可以將凱寧的這種賺錢方式理解成迎合消費者行為的低價策略。人們知道僅花兩元錢也許就會得到一頭驢,這裡有一定的風險,可要是不買,或許就根本沒機會得到那頭驢;若花兩元錢去買,那就會有1/500的希望。人們在這種投機心理的驅使下,都願花兩元錢去冒險。
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況隨處可見。比如,某家商場常常會搞買一送一或商品打折的活動,一件原價400元的毛衣,打折之後是200元,或400元買兩件。必須承認,這種誘惑是巨大的。你若想買一件300元的毛衣,剛好這件符合你的要求,且比你預期要付的少100元,那麼你就會作出願意購買的決定。經濟學將這100元稱為消費者剩餘,它是消費者為買一種商品而願意支付的貨幣額減去消費者實際支付量的剩餘部分。
對凱寧而言,他用100美元買了一頭死驢,可是最後他不僅沒虧本反而賺了898美元,這在經濟學上叫做生產者剩餘,它是指生產者出售一種商品所得到的收入減去成本的剩餘部分,簡單來講就是企業賺的利潤。關鍵的問題是成本,誰的成本低,誰得到的生產者剩餘就多。
經濟學告訴你
消費者剩餘在大部分市場上反映了經濟福利,你可以這樣理解:同一件商品,當它的價格越低時,所產生的消費者剩餘就越多,即更多人會參與此購買行動,並從中得到多少不等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