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9日,時任首爾市長的樸元淳傳出失蹤訊息,同日深夜被發現自殺身亡。關於樸元淳的死,各路媒體和網友眾說紛紜,各種猜測呼之欲出卻又在同一個看法上保持著高度統一,那就是樸元淳“自殺”,並非想象的如此簡單。
除此之外,此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張紫妍事件也讓所有人的目光聚集在韓國。
然而,在證據並未充分的情況下,猜測永遠只是猜測。但猜測原因的背後,正是韓國這個國家的痛點。
說到韓國,不少人想到明星、泡菜、整容的同時還會想到財閥。的確,財閥已儼然成為韓國的名片,猶如塞納河之於巴黎、泰晤士河之於倫敦為世人所知。以2011年的資料為準,韓國排名前30位的財閥集團銷售額在全國企業銷售額中的佔比為40%,財閥資產在國家總資產中的佔比約為37%,而他們的資產規模為GDP的95%(2018年阿里和騰訊的營業收入分別佔中國GDP的0.4%和0.34%)。
因此,韓國是一個財閥控制下的國家,韓國政府只是財閥控制下的工具這種看法可謂深入人心。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今天就來聊一聊韓國財閥的那些事兒。
韓國財閥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當時日本佔領朝鮮半島後,大量的資本和技術湧入半島,為朝鮮半島培養出了一批涉及各個領域的日資企業。在外部資本的打擊下,韓國本土企業開始處於增長和受到控制的兩難境地。不過一些企業仍然在與日本統治者和日本大企業的合作中保持住自己的所有權和管理權。日本在佔領朝鮮半島後,致力於將其打造成侵略中國的橋頭堡,而這些本土企業則以為日本統治者服務為條件,換取日本統治者的支援,並大肆掠奪土地、壓榨勞動力,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這便是韓國財閥的雛形。
日據朝鮮
隨著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朝鮮半島的日據時期宣告結束。和平的曙光曾一度在朝鮮半島升起,但隨著美蘇爭霸,朝鮮半島又一次陷入混亂,分裂成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並在1950年-1953年間爆發了朝鮮戰爭,讓原本脆弱的韓國經濟雪上加霜。值得一提的是,日據時期的朝鮮半島,日本著力於在朝鮮北部發展重工業,而韓國則是以輕工業和農業為主。戰後,韓國的經濟一片狼藉,此時的韓國想要改善經濟,發展工業變成了唯一的道路。
1948年李承晚政府成立後,只關心政治的李承晚政府面對一團糟的經濟,深知自己無力解決韓國經濟這個爛攤子,便把目光轉向民間資本,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粗暴,就是拍賣。一貧如洗的韓國政府將目光轉到日屬資產上,二戰結束後日本人留下的企業、土地、建築和庫存等財產幾乎佔了當時韓國整個國家30%的財富總量,政府將這些日屬資產以很低的價格或幾乎無償地出售給支援他的人。只要你支援李承晚政府,即使對經濟一竅不通,也能從戰後財產分配中分一杯羹。
第一任韓國總統李承晚
冷戰期間,韓國作為亞洲對抗共產主義的橋頭堡,自然少不了美國的援助,僅1945-1961年間,美國對韓國的經濟援助就高達21.5億美元,同時期美國援助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也只有131億美元,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得到過那麼多援助。政府將日本人留下的財產和外國的援助資金、物資,分配給私人部門,同時還為私人部門提供進口許可證、低息貸款等優惠措施。這些與私人部門,也就是政府合作的企業,在政府的支援下,迅速霸佔外來的援助資金和技術,成為援助計劃最大的受益者。只要和李承晚政府有特殊關係,就能拿到建造專案和援助資金。
其中,三星的李秉喆更是因為與李承晚的裙帶關係,直接變賣援助物資。這就好比跟銀行貸款,然後直接把貸款高價貸給別人,這其中並沒有創造任何實質價值。這些企業依靠著政府的支援,也在此後漸漸演變成財閥,他們當中的許多在1945年韓國獨立到1960年李承晚政府倒臺的這一時期,以很快的速度積累了財富。由此可見,這些財閥財富的快速積累與政府對資源和機會的轉移是分不開的。
看到這,大家會不會覺得李承晚政府給錢給政策的行為有種改革開放的味道。改革開放是成功的,然而李承晚政府的經濟措施卻是失敗的。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後者缺乏經濟管理經驗,未能制定正確的經濟管控政策,造成的後果則是為財閥的產生提供了成長的土壤。現今韓國學者將財閥定義為發展靠國家支援,由家族控制的多元化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回顧李承晚政府的舉措,和李承晚有特殊關係的依靠政府支援和美國援助迅速成長起來,均符合“發展靠政府支援”和“由家族控制”,財閥在這段時期慢慢形成。
李承晚政府的一系列經濟舉措並未能拯救韓國的經濟,這些由政府支援發展起來的財閥缺乏創造力,反正有政府兜底,靠著吸政府和韓國民眾的血混日子,而真正需要援助的中小企業,則由於缺少政府支援,無力與這些大企業競爭,生存空間被逐步蠶食,最後只能宣告破產或者被吞併。
歷史的指標指向1961年,這是大韓民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一位陸軍軍官發動政變,奪取韓國政權,他就是朴正熙,也是國人熟識的朴槿惠的父親。
朴正熙
朴正熙上臺後,深知自己得位不正,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便把經濟發展擺在首位,著手對韓國經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就嘗試過打擊財閥,但由於李承晚時期中小企業的凋敝再加上逐步確立了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發展戰略,而滿足出口的企業大部分是財閥控制下的大企業,於是打擊財閥也就失敗了。打擊財閥失敗後,朴正熙就轉而開始支援財閥,效仿李承晚對支援自己的財閥提供政策支援以及援助,和李承晚不同的是,朴正熙是鐵下心想搞經濟的且不乏經濟管理知識。朴正熙知道,韓國國內市場小,僅憑國內市場是無法滿足韓國的經濟發展,在確立了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發展戰略後,朴正熙便開始了他的經濟改革之道。
要發展出口經濟,就需要外匯。韓國早期外匯主要是來源於美國和聯合國的援助。但這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以這種方式獲得的外匯是遠遠不夠的。於是朴正熙大手一揮,將大量韓國人送到外國打工,再將打工獲得的外匯寄回國內,政府再將這筆錢給予財閥支援其出口產品,韓國以壓榨本地勞動力的方式完成了資本的積累。
朴正熙在位期間,有一個舉措使得如今財閥的框架最終形成,那就是60年代中期的國有企業私有化。自此之後,財閥開始走向多元,掌控著韓國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難想象,如果中國也是這種模式會怎樣?今天你使用的手機運營商是財閥的、坐汽車去趕高鐵的汽車的汽油是財閥提供的、汽車是財閥製造的、高鐵是財閥承包的,房子是財閥建造的……想想就可怕。韓國的問題並非韓國自己有,很多資本主義國家都有過國有企業私有化。然而中國並非韓國,關乎國民經濟命脈的部門均在國家的掌控之中,這正體現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當時的美國在陷入越戰的泥潭之中,朴正熙嗅到了機會,日本的第一桶金就是拿下美國在朝鮮戰爭後勤的大單,藉此發家。於是韓國開始效仿日本,為了拿下美國後勤的大單以及資金技術的援助,朴正熙前後向越南派兵32萬,討得宗主國美利堅的歡心,成功刷下日本拿下美國在越戰後勤的大單。韓國工人日以夜繼的工作,為前線美國大兵送去各種物資,作為工廠主的財閥們因此在這場戰爭中受益,逐步壯大。
參加越南戰爭的韓軍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期間韓國政府與財閥們之間的關係。為了獲取貸款,韓國多次以國家的名義的向銀行拿國際貸款供財閥發展,財閥拿到低息貸款後建造工廠,將出口產品的利潤返還韓國政府,政府再把貸款還上。財閥藉著政府的支援,拿下了國內各個領域的經營權,而政府則透過財閥發展國內的其他行業,兩者達至雙贏的局面,逐步形成“政府–銀行–財閥–政府”的發展模式,共同創造了韓國經濟的繁榮。
然而這種合作模式並非一本萬利,政府為財閥們拿貸款,財閥們因為太容易拿到貸款,得到貸款後便開始盲目擴張,在韓國各個行業的投資遍地開花。反正有政府兜底,管他賺不賺錢,這個專案我王多魚投了。眾所周知,投資有回報也有虧本,盲目的擴張使得這些企業債臺高築,有些製造業的負債率甚至高達400%。按常理說,如此高負債率的企業就應該宣佈破產,這樣可以減少點損失,但這些企業不行。因為發展這些企業的貸款是韓國政府出面擔保才拿到的,如果宣佈破產,韓國的國家信用就會遭到損害。於是,韓國政府就效仿日本,將三星、LG、樂天等大企業改為綜合商業,以此緩解外債高築的問題。
在此之前需要簡單說明一下韓國綜合商社,它與日本的綜合商社不同。前面提到,財閥們因為有政府兜底,於是拿著貸款盲目擴張才導致的債臺高築,盲目擴張導致使得這些財閥在出口市場自相殘殺,使利潤減少。為了改變這種混亂的局面,韓國政府挑選了一批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成立了自己的綜合商社,以減少自殺殘殺的行為。韓國政府的這一舉措緩解了外債的壓力,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也為後來亞洲金融危機後財閥的崩潰以及國家險些破產埋下伏筆。
歷史的指標指向1979年10月26日,這一天,獨裁者朴正熙被部下刺殺,結束了自己飽受爭議的一生。政變那年,韓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82美元,是世界上最落後的國家之一。在他被刺殺那一年,韓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644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史稱“漢江奇蹟”。
漢江奇蹟
朴正熙死後,全斗煥將軍接過大棒,將軍政府獨裁統治延續至1987年才還政與民。至此韓國步入民主時代,財閥們紛紛抬頭,國家主導財閥的時代宣告結束。在這整個獨裁時期,我們不難看出,財閥的韓國的定位在於發展經濟,是韓國政府維護其合法統治的工具而已。
1997年發生了一件對韓國乃至亞洲產生深遠影響的大事,那就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文說到韓國“政府–銀行–財閥”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財閥外債高築,在金融危機爆發後,韓元迅速貶值導致韓國外匯儲備驟降(這裡可簡單理解成韓元貶值,能兌換的外國貨幣變少,使得外匯驟降),外匯減少使得不少韓國企業無力償還到期的外國債務,紛紛破產。當時韓國第二大財閥大宇集團直接宣告破產。國家命懸一線,在“國家破產日”邊緣徘徊。走投無路的韓國政府被迫向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和其它國家求助,在外國勢力的倒逼下,韓國被動開始改革,開放資本市場。
韓國破產相關電影
時任韓國總統的金大中為了挽救韓國經濟,放棄了一部分經濟自主權,同意了以美國主導下的IMF的救市方案。在此之間,財閥也與政府達成了共識,就是財閥要剝離不良資產,此前盲目擴張的專案全部放棄,專心經營自己擅長的領域。IMF的救市方案造成了兩個後果,對財閥以及韓國日後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第一就是財閥們以後只能專心發展自己擅長的領域,並在日後成為了這些領域的佼佼者。比如三星的電子、保險,現代的汽車、鋼鐵,LG的家電、化學……這使得財閥們在某些領域越做越強,徹底與國民經濟捆綁在一起。試想,今天想買韓國的產品,手機只能選三星、汽車只能選現代、家電只能選LG,除此之外並無其他選擇。
第二就是開放資本市場,歐美資本長驅而入,迅速成為了韓國財閥最大的股東。以三星為例,三星2019年第一季度的股票結構來看,56%的股票被外國資本控制。雖然決策權在三星手裡,但大部分利潤被外國資本拿走,為外國資本打工這件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
這兩種結果,使得財閥對韓國經濟的控制更加根深蒂固。如果政府想要打擊財閥,勢必會對某個產業造成毀滅性打擊,因為那個財閥,就是那個產業。而且歐美資本的長驅而入,韓國政府想要打擊財閥的話,對手不僅僅是韓國的資本家,還有歐美的資本家,更加無從入手了。1997年金融危機之後,財閥真正意義上的掌控住了韓國,韓國人民討厭財閥但又無法擺脫財閥,擺脫財閥,韓國經濟便會陷入崩潰,因為韓國經濟是由財閥主導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