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錢,這個詞是筆者從一位雲南的朋友裡學習過來的。
掙錢,賺錢這兩個詞聽的倒是挺多;人們常說,普通人不能用賺錢,因為普通人都是用手去做工,用時間換的錢;只有有錢人才能用賺錢這個詞,他們玩的就是錢生錢,“賺”字左邊的部首“貝”代表的就是錢。
“我本以為自己一身技能,結果發現無處可用。到頭來還是得靠出賣時間,精神,體力來掙錢。”
“面對黃土背向天,天公不作美,旱澇毀一切,即便如此,農產品的價格還是上不去。菜賤傷農,果賤亦傷農。”
“豬肉也進入期貨市場,除非是冷凍倉的肉,否則,新鮮豬肉想要回歸15元大關,只能呵呵了!”
“資本的年代,玩的就是資本,沒有資本,就只能出賣時間,精力和體力了,窮人一輩子苦的錢,都趕不上有錢人一天的消費。”
“苦錢”應該就是我們對生活最直白的表達方式。
生活實苦,即便如此,我們仍不願憤世嫉俗,畢竟它是“酸甜苦辣鹹”五味之一。人生就像這五味,有人愛打翻醋罈子,酸你一鼻子;有人關心愛護你,讓你內心甜如蜜;還有天災人禍,讓你吃一頓苦頭;生活還會讓你我遇上讓人暴脾氣的狀況;畢竟人生不是每天都能風平浪靜,鹹淡得當。
以物易物交易的結束,貨幣的誕生,錢就成了生活的重要角色,只因沒錢萬萬不能。
然而生活的中心和重點並不是錢,而是人。
“家裡上有老,下有小,苦點就苦點,總不能苦了父母,他們已經老了;只要小孩好好讀書,將來有出路就行。”
“今年,過年不回家了,掙的錢還不夠撒紅包,不是不想家裡人,實在是沒辦法。總得把錢攢起來給家裡用。”
“你別看啊,超市裡面的菜品挺貴的,但是,我們種菜的真不掙錢,最便宜的時候一塊,幾毛錢的價格,肥料都不夠,能上個兩三塊錢才能回本,四五塊錢的就很不錯了。可還是被討價還價,沒辦法,砍就砍吧。大家都不好過。”
錢,和人心比起來沒有絲毫溫度,但卻是所有人追逐的目標,畢竟“沒錢萬萬不能”。
在資本的誘利下,一般的營銷都是先給甜如蜂蜜的優惠,再漸漸養成固定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圈子,完了便可以揮動大鐮刀了。
人的趨利性就決定了人的行為,好處誰不想要呢?可是,真正做到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而且是持久的利益公平的,恐怕不存在,利益收穫的天平終有一天會傾斜,因為商品供貨市場已經被操控,消費市場也同樣會被被圈起來。
在這裡,只想說一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珍惜所擁有的,踏實追尋想要的,不急不躁,苦也甘之如飴,生活便快樂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