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苦思甜
看建國後的影視作品,很多時候都能看到憶苦思甜的片段,顧名思義,就是回憶過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受的苦,對照社會主義社會的甜。的確,新中國的建立,使廣大人民群眾擺脫了戰亂,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苦和甜對比明顯。筆者出生在70年代初,已經建國20年了,無法感受建國前苦,但20世紀末改革開放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可以憶一下苦,思一下甜。
一,今天我住在有電梯的高樓裡,小時候住在燒火炕的平房裡,冬天凍得蜷縮在炕上,沒有爐子,也燒不起煤;夏天一下大雨,頂棚就漏水,心裡就盼望大雨快點結束。
二、現在大米白麵隨便吃,四季有青菜;小時候主要以苞米碴子為主食,偶爾有點高粱米或小米,那就算細糧了,鹹菜不是頓頓都有。六七歲時,第一次吃到大米,至今記憶猶新,是汊的大米粥,家裡有一個一號大碗(現在都找不到了,歷史博物館裡可能有),我喝了一碗半,媽媽心疼地嘆息,怕我撐著了。春天挖野菜,夏秋時節還好,有菜吃,冬季只有土豆、蘿蔔,酸菜。
三、現在的衣服五花八門,小時候,遠在瀋陽的親屬知道我家困窘,送給我一件的確涼的黃色軍裝上衣,從小學二年級一直穿到五年級,最後實在太小了,傳給了弟弟,弟弟又穿了好幾年,現在想想都歷歷在目地辛酸。冬天只有一雙棉鞋,有一次不知怎的,棉鞋竟然溼透了,沒辦法穿了,只能找到一雙爸爸夏天穿的膠皮靴子,也樂顛的跑出去玩,怪怪的,也沒有辦法。線衣線褲根本沒穿過,冬天只穿光板棉襖。回憶七八十年代那時候的苦日子,總是黯然神傷,說給現在的孩子聽,都是笑話。兒子十多歲時,我和他說:“爸爸像你這麼大時,天天吃苞米茬子”兒子回答讓人哭笑不得:“那多好吃啊”!
四、現在你要說“炕蓆”,00後的小朋友可能都不知道是什麼?80年代以前農村出生的人應當能熟悉一些。小時候到集市上,每每對偌大的炕蓆多瞄幾眼,因為家裡的炕蓆總出洞洞,或者是磨破了,或者是炕燒太熱燒壞了。現在農村家裡即使有炕,也都鋪炕革了,炕蓆不見了,但在七、八十年代,家家炕蓆不可或缺。我90年上班,上級組織下鄉扶貧,村長說有一家貧困戶家裡沒有炕蓆,很吃了一驚!怎麼九十年代還窮到如此地步?不會是假的吧?但到貧困戶家裡一看,真正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悲傷感: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兩間土房,進門是土灶臺,旁邊堆著散亂的玉米秸稈,裡屋土炕上有一個年代久遠黑乎乎的炕櫃,上面有一床舊棉被,赫然不見炕蓆,一張炕蓆10元錢左右,沒有!
前些年,社會有這樣一些人,總是咒罵鄧小平爺爺這不好那不好,貪官汙吏多,社會風氣日下,讓人聽了很不舒服。問題是有的,可以慢慢改正。但肆意謾罵,否定改革開放,
那這些人肯定是吃飽了撐的,吃大米吃多了,現在給你吃一個月苞米茬子就著點鹹菜嘎噠,你馬上就會清醒,就知道啥好啥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