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可夫斯基曾說:“語言是人的力量的統帥。”意即精湛的口語表達藝術在社會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魅力。公元前14世紀,商朝明君盤庚用生動質樸、雄辯有力的語言,說服了安土重遷的民眾,實現了遷都的主張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陳毅在風雲變幻的國際政治生活中善於辭令,口才橫溢,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聲望,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國際金融家薩克斯說服美國總統羅斯福儘快研製生產原子彈,從而為儘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當今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商務談判時中肯有力的言辭會迫使對方作出讓步,或取得共識,以利於達成協議。慷慨陳詞,促成外引內聯,就會振興一方經濟。所有這些,都說明透過充分發揮口語表達技巧的口才藝術,能夠創造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在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不重視或不懂得口語表達規律,總是會帶來或輕或重的不良影響甚至造成失敗。赫魯曉夫曾在聯合國大會上作過一次感情充沛、內容豐富的演講,但因為演講最後他激動得幾乎忘乎所以,用脫下的一隻皮鞋在講臺上使勁拍打,從而使整個演講宣告失敗——粗魯無禮的體態語,引起全場一片譁然,不但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留下了笑柄。
富蘭克林的自傳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在約束我自己的時候,曾有一張美德檢查表。當初那表上只列著12種美德。後來,有一個朋友告訴我,說我講話時有傲氣,這使人覺得盛氣凌人。於是我立刻注意這位友人給我的忠告,我覺得它足以影響我的前途。然後我在表上特別列上虛心一項,我決定竭力避免說出一切直接觸犯別人感情的話,甚至禁止自己使用一切確定的詞句,像‘當然’‘一定’、‘不消說’……而以‘也許’、‘我想’、‘我認為’、‘就是這樣’、‘大概’、‘或許’……來代替。”富蘭克林又說:“說話和事業的進展有很大的關係,是一個人力量的主要體現。你如,出言不慎,跟別人爭辯,那麼,你將不可能獲得別人的同情、別人的合作、別人的助力。”
一個人想獲得成功,必須具有能夠應付一切的口才。美國人類行為科學研究者湯姆士指出:“說話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徑。它能使人顯赫,鶴立雞群。能言善辯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愛戴,得人擁護。它使一個人的才學充分拓展,熠熠生輝,事半功倍,業績卓著。”他甚至斷言:“發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蹟,一半是由口才創造的。”
無數成功者的事實也證明,善於說話是成功事業的催化劑。
1983年元旦,英國女王為多年給首相撒切爾夫人擔任顧問的戈登·里斯授以爵位。其主要功績是:有效地提高了撒切爾夫人的演說能力和應答記者提問的能力;為撒切爾夫人撰寫了深得人心的演講稿……一句話,為英國塑造了一位嶄新的“風姿綽約、雍容而不過度華貴、談吐優雅和待人親切自然的女首相形象”。由此可見,英國王室和政界對政治家是如何的重視。在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裡,當前無不把會說話作為衡量優秀人才的重要尺度,每個公司、企業招聘各類人才,都要進行口試。
在日本,一些大公司在招聘人才進行面試時,專門就說話能力規定了若干不予錄用的條文。其中有:應聘者聲若蚊子者,不予錄用;
說話沒有抑揚頓挫者,不予錄用;交談時,不得要領者,不予錄用;交談時,不能乾脆利落地回答問題者,不予錄用;說話無生氣者,不予錄用;
說話顛三倒四、不知所云者,不予錄用……日本大公司的這些規定可以看出,說話與事業的關係至為密切,它是勝任本職工作最重要的條件之一。知識就是財富,口才就是資本。能說會道,才能正確地領悟上級的意圖並恰當地表達出來,一個唯唯諾諾、語無倫次的人定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透過講話讓領導、同事、群眾更深層次地瞭解你,才能讓大家信任你,才有機會被提拔到更高的職位,勝任更重要的任務,才有施展才華、事業成功的機會。用好這種催化劑,事業成功也便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