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特朗普——美國現任總統,也是美國史上最讓國民對他的行為表示匪夷所思的總統。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卻是一個很注重孩子教育的父親。

特朗普共有三任妻子,5個子女。這5個孩子個個學業優異,除了最小的兒子尚未成年之外,其他四人現在都是事業有成。

他的女兒伊萬卡高中開始就打零工當模特,她說:"我不得不去掙錢。"因為她從小就被父親告知"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拼搏"。

特朗普認為,家裡越有錢,越要讓孩子知道掙錢不容易,想要掙錢必須靠自己努力。在經濟上,特朗普只提供生活費和教育費,他要求孩子自己打工掙零花錢,連話費都要孩子自己付。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之外,其實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概念"意識,學會真正的獨立自主。

什麼是"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它包括一個人通過經驗、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步加深對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個有機的認知機構,由態度、情感、信仰和價值觀等組成,貫穿整個經驗和行動,並把個體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定習慣、能力、思想、觀點等組織起來。

在小朋友很小的時候,我們會問他:"你是誰?"的時候。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這樣的——"我是磊磊,我今年4歲了,我今年讀幼兒園,我會寫自己的名字了。"

在孩子3-5歲的時候,對自我概念的敘述是非常具體的。通常他們會提到看得見的品質,比如他們的名字,身體外表,日常行為等等。

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地,他們會用典型的情緒或者態度來表達自己,比如"和花花玩的時候,我覺得很開心"或者"我不想長大,長大後爸爸媽媽就老了"。這說明孩子對他們獨特的心理品質有了初步的理解。

大量的研究發現,一旦孩子有了自主感,在開始離開父母的時候往往會感到安全而不再緊張、害怕。他們會變得更加放鬆,更少的和父母對著幹。

這是因為,孩子在成長行動中有了目的性,他們開始熱切地去應付新任務。並希望通過成功完成任務獲取來自大人的反饋,從自身的參與行動、自我反思和大人的積極響應這三個環節中,再次加深對自己的理解。而在這一過程中,孩子開始慢慢對給自己下定義,如"我是一個開朗的孩子""我是一個粗心的孩子""我是一個能夠幫助爸爸媽媽分擔家務的孩子"。

有一次,有位媽媽向我諮詢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家孩子每次寫作業都要我們監督,一點都不自覺。"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小朋友,放假了就瘋狂地玩,到開學前一天晚上才急急忙忙趕作業。另外,還有一些小朋友過分依賴家長、連上廁所都要父母來擦屁股的。

實際上,很多小朋友對自我概念都是與具體的屬性和行為聯絡在在一起的。他們的這些需要家長輔助的行為並不是單純的懶惰,而是在對"自我"的認知還不夠成熟。

(二)是什麼在影響著孩子"自我概念"的發展

① 過分的溺愛

《變形記》裡有一期裡有個叫劉思琪的孩子,已經是16歲的大姑娘了。衣服媽媽幫她穿,吃飯也需要別人喂。相關工作人員在和他們媽媽提到這些方面的疑慮時,劉思琪媽媽居然回答說:"女兒要富養,所以自己要儘自己的一切去幫助孩子。"在給孩子餵飯的時候,居然還說:"參加節目之後,就沒人餵你了。"

戴爾·卡耐基說:"為了成功的生活,少年人必須學會自立,剷除埋伏各處的障礙,在家庭要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但很多家長都不相信,總覺得孩子長大後,自己慢慢就能夠獨立自主,不需要父母在後面操心了。所以,在生活中,依然有很多的家長,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只管叫孩子學習就行,自己包辦了所有的事情。

殊不知,家長的這一些行為其實都是在告訴孩子——"你只有讀書可以,其他都不行"的自我概念。劉思琪的媽媽甚至在生活中不斷灌輸孩子這樣一個概念——"你只有被我這樣養著才能長大"。

因為父母的錯誤認知,認為愛孩子就是幫他做完所有的事情。導致孩子在長大之後依然沒有清晰的"自我概念",全然不知自己到底會什麼,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

從小開始,這些孩子就沒有很強的自我界限感,在長期以往的缺乏自我思考之後,本來在學齡前就可以充分自我發展,卻因為父母的過分"溺愛",導致了孩子們錯失了培養獨立人格的黃金時期。以至於到了孩子長大,甚至成年後,還是眼巴巴地等著父母給自己打理好一切,或者乾脆在家裡當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啃老族"。

② 不好的生活習慣

小區的一戶鄰居奶奶常在我們面前吐槽自己已經12歲的小孫子,說他這麼大了,連上個廁所都不會沖沖水。

有一回他老媽出差了兩天,臨出門前給他準備了好一些只需要加熱就可以吃的熟食放冰箱。結果兩天後回來發現冰箱裡面的東西好好的放在那裡,原來孩子看到要自己加熱食物吃之後果斷給奶奶打了電話,讓奶奶直接在老家上來給自己煮飯吃。

孩子那麼大了,媽媽才出門兩天,居然連加熱都不會,還把長輩叫過來給自己做飯。其實,我們除了怪孩子太嬌氣之外,這樣的結果大多數是因為平時家長們給孩子培養的壞習慣導致的。

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亞里士多德說:"總以某種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養成習慣。習慣實際上已成為天性的一部分。"

試想一下,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我們總是一昧地用行為告訴孩子——"你只要開心就好""你什麼都不用做""你有什麼就叫長輩來做就行"。所以,一遇到需要自己動手處理生活瑣事的時候,孩子馬上就會想到"搬救兵"。

這種壞習慣並不會因為孩子長大後消失,甚至在他這一生中,如果不加以省視和改正,對嚴重影響自身的發展。

相信很多父母都做過這樣的一件事——偷看孩子的日記。明明知道這樣的事情是不對的,卻因為過分擔心孩子的現況,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想方設法開啟孩子的日記,試圖通過偷看的方式去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可我們都忽略了,孩子也是人,他們是一個獨立的擁有與成人相同權利的主體。我們常說:"只有尊重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可我們卻忘了,孩子那麼小,自尊意識處於稚嫩狀態,更容易受到傷害。

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孩子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以及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權利一概受到法律的保護。當然還包括兒童的隱私權。其實孩子應該更多被尊重的權利,卻常常被我們忽視。

教育要以人為本,首先我們得承認孩子也是"人",只有讓孩子演自己,讓孩子有自己的聲音,他才不會因為沒有行使到自己的權利,變得自卑和怯弱。也正因為自卑、怯弱,會讓一個孩子不敢去做選擇,不敢挑戰自己。在困難面前,輕易選擇放棄或者轉頭就求助家人。

所以說,父母是否尊重孩子,這將對孩子一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概念"

孩子"自我概念"的提升,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還有效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人格。我們如果想一個孩子在長大後有所成就,那他就必須具備獨立性,具備能夠獨立思考、選擇、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應對來自生活的各種挑戰。否則,即使有機會考上名校,也會因為很難適應單打獨鬥的生活而被社會淘汰。

①給孩子"反思時間"

"自我概念"的提升絕不僅僅只是讓孩子參與到有限的家務中去,更多的是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都要無時不刻地提供孩子自主思考的機會。

很多家長會說:"孩子還那麼小,他們怎麼會懂得思考。"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的。南韓綜藝《爸爸是超人》中,宋家三胞胎的爸爸在面對孩子在家打鬧、亂髮脾氣甚至自己的事情自己不願處理時,都會給孩子準備一張小凳子,讓他到偏僻安靜的角落裡安靜五分鐘。

那時的三胞胎才只有兩三歲,他們被安排到小角落中反思自己時,剛開始是很難過的,但這種難過沒有持續太久,孩子們開始平靜了下來。等爸爸過來詢問做錯事的孩子剛剛是什麼情況時,孩子居然告訴爸爸自己是做錯了,最後竟然與爸爸很愉快地握手言和,並表示下次不會再犯了。

小朋友在對自我的理解還是很薄弱的,他們需要很多不同的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這時候的我們要做一個高耐力的父母。給他們嘗試的機會,也很給他們自省的機會。試想一下,如果在理解自己的過程種,沒有停下腳步去反省自己,那怎麼能夠知道自己是做錯了還是對的呢?

②發現和放大孩子的優點

美國成功學勵志專家拿破崙·希爾曾經說過:"每個孩子都有許多優點,而父母卻反而總盯著孩子的缺點,認識只有管好孩子的缺點,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其實,這樣做就像蹩腳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的瓷器的。"

面對孩子,我們只有竭盡全力發現和放大他們的優點,並進行真心地讚揚,才能使孩子建立自信心。只有真正有信心的孩子,才敢於給自己的人生做選擇。假若父母總是打他、奚落他,那孩子就不會再相信自己,就像被剪刀截斷了雙翅,從此只想著依仗父母生活。

然而很多父母告訴我,雖然自己真的很想讚揚自己的孩子,但是卻苦於找不到,該怎麼辦呢?那不妨看看以下的幾種方法:

◆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

不要只盯著孩子的成績看。雖然成績是考量一個人以後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但孩子的性格、文明禮貌、興趣愛好以及動手能力,也決定了孩子以後的發展道路。

即使只是對學些進行全面的分析,也不僅僅只有成績才值得被誇讚。學習認真程度、字型工整程度還有預習複習的情況,願不願意請教老師,有沒有檢查自己的作業,都成為我們能誇讚孩子的方面。

◆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不知道家長們還記不記得,小時候的我們最討厭就是自己的父母拿自己和別的同齡孩子做比較。現在長大了,我們成為了孩子的父母,卻也不知不覺走上了同樣的道路。可是,細心觀察我們就會發現,越是這樣比較,孩子就越叛逆。

只要細心觀察,我們就會發現,與其拿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比,不如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發現孩子有細微的進步,就馬上給予肯定。

我們不應該對孩子嚴要求、高標準,認為孩子的點滴進步是不起眼的,所以就將其忽略了。可能正是因為我們的漠視,才造就了孩子沒有勇氣做出為自己負責的決定。

◆誇孩子的優點要具體到位

表揚孩子,固然是必須的。但表揚的言辭,要注意中肯、適度,不過分誇大,也不能無端縮小。要注意場合,還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和年齡特徵,選擇應該馬上講,還是分階段講;應該當面表揚,還是偷偷暗示。

除此以外,在表揚的內容上,我們要具體到位,不能太籠統。這樣孩子才會知道自己哪裡是做得好的,在以後的成長道路上,才會有意識地往擅長的方面下苦功。

孩子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可是,很多父母在決定一些事情的時候總會將孩子排除在外。雖然在生活中,大人之間的事情沒有必要讓孩子知道,可是很多事情是可以讓孩子參與討論的,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某項決定時。

我們不能因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更不要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我們就可以隨便對與他相關的事作出決定。

事實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一件事的時候,大家一起把自己的觀點擺出來,也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並耐心地給孩子作出全面的分心,讓他思考判斷。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夠自主思考,也被尊重到。大家同心協力,在相互努力和聽取大家的建議之下,總能找到最合適的答案。

商量,不是我們在發號施令,也不是遷就。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平等對話、溝通和相互了解。

著名教育學家魏書生在《商量、商量再商量》中就提出了與孩子商量在其學習、教育上的重要性。所以,和孩子商量,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是有利於孩子自主思考問題的。也只有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懂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才能更好的適應今後的社會發展。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巴育:當總理真難,從前在軍隊從未被罵的這麼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