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 壓 試 驗 方 案工程名稱:×××××施工單位:×××××檢測單位:××××
目錄
1、工程概述………………………………………………...................................……………….……×
2、試驗目的……………………………………………………………………...……………………....×
3、試驗依據…………………………………………………………………...……………………..…..×
4、碾壓試驗的裝置配置…………………………………………………...……………………..….….×
5、碾壓試驗的人員配置…………………………………………………...……………………..……..×
6、質量要求…………………………………………………………………...……………………...….×
7、試驗回填料的選取試驗…………………………………………………...……………………..…..×
8、回填料施工…………………………………………………………...……………………..………..×
9、碾壓試驗………………………………………………………………...……………………..……..×
10、碾壓引數的確定………………………………………………………………...……….................×
1、工程概述
×××××位於×××××,本合同的工作主要內容:渠道、分水閘、退水閘、農橋、渠下涵、節制閘、洩水閘、排水渡槽、過水渡槽、金屬結構、交通等工程。本合同工程回填總量為×××萬m³。
2、試驗目的
(1)透過室內試驗確定回填料的性質,用以指導施工;
(2)核查回填料壓實後是否能夠達到設計壓實幹密度值;
(3)檢查壓實機具的效能是否滿足施工要求;
(4)透過碾壓試驗取得合理的碾壓遍數、鋪土厚度、土塊限制直徑、幹密度及回填料含水率等引數,以達到核實回填料設計填築標準的合理性,確定達到設計填築標準的壓實方法;
(5)確定有關質量控制的技術要求和檢測方法,為施工提供依據。
3、試驗依據
(1)施工設計圖紙;
(2)《土工試驗規程》(SL237-1999);
(3)《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2019);
(4)《堤防工程施工規範》SL260-2014;
(5)《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範》SL303-2017。
4、碾壓試驗的裝置配置
5、碾壓試驗的人員配置
本專案部將在此區間設立由專案經理XXX任施工管理負責人,並配備技術負責人及若干技術施工人員,物資、裝置均配有專人負責。人員配備情況詳見“主要管理人員一覽表”。
6、質量要求
6.1、碾壓質量標準
根據本標段圖紙要求,填築料採用XX土料,粒徑不大於XXmm,回填壓實度不小於XX,相對密度不小於XX。
6.2、質量保證措施
(1)透過過程控制,實現對影響工程質量的主要因素進行有效控制,確保工程質量。
(2)一般工序控制,由試驗人員,進行自檢、做好記錄。
(3)重點工序控制,經質檢工程師驗證、記錄、評定後報監理工程師。
(4)關鍵工序控制,操作人員必須嚴格按照工藝流程操作,將操作過程、使用的檢驗工具和儀器進行記錄。完成工序後申請檢查,由質檢工程師和監理人到場共同檢查,認可簽字後方可轉入下道工序施工。
7、試驗回填料的選取試驗
7.1、回填料製備
本試驗料為透過試驗確定可利用回填料,現場碾壓試驗之前,對回填料現場取樣,進行回填料的物理性質檢驗,確定回填料的可利用性。在回填料滿足要規範要求的情況下,再透過試驗確定該類回填料的最大幹密度和最優含水率,用以指導施工 。
7.2、試驗用料試驗
按《土工試驗規程》SL237-1999的方法進行擊實試驗,界限含水率試驗等相關試驗,依據擊實試驗方法確定填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幹密度;根據設計及相關技術要求確定回填料的性質;當滿足試驗及相關規範要求時,方可作為回填料使用。
8、回填料施工
填築從最低窪部位開始,水平分層填築,分層厚度根據填築料透過碾壓試驗確定,施工程式為:基礎清理、驗收→測量放樣→進料、攤鋪、平整→機械碾壓→填築層驗收→轉入上一填築層面。
填築工藝流程見圖
8.1、施工準備
(1)在填筑前,進行填築控制點、線的測量放樣,放出或校核已有的控制點、填築的渠坡軸線、邊線等。
(2)填築場地原地面地表過分潮溼時,應在場地範圍內開挖縱橫向排水溝或盲溝,以排除積水。當場地範圍內有大片低窪積水地段時,先做土埂,然後用2.2KW小型潛水泵排除積水,並將雜草、淤泥以及不適宜的材料清除出場。所有填築面均填成略向一個方向傾斜的平面,並控制好填築平整度。
(3)填筑前將填築區域內的樹根、雜草、垃圾及廢渣清理乾淨,對腐植土進行表土清挖,清理範圍距最大填築邊線(坡腳線)外側至少5m範圍。在護坡道外側的排水溝,應在溝的外側填築土埂,防止水流入。
8.2、回填料填築施工方法
回填料填築施工分段進行,分段長度按填築寬度情況一般為100~150m,各段之間的填築工序可安排流水作業,以充分利用施工機械的生產能力,提高施工效率。
8.2.1、原地面處理
所有填築基面和接觸面均按設計要求作好相應清理,清除基礎表面腐植土、雜物,填平壓實溝、槽坑,確保基礎表面平整。地面橫坡陡於1:5時,原地面應挖成臺階後填築,地面橫坡陡於1:2.5時,應作特殊處理,防止渠堤沿基底滑動。
8.2.2、測量放樣
基礎清理完畢後,測量組應及時進行測量放樣,測量放樣採用全站儀的極座標形式放樣定點,確定填築邊線、樁號、高程等樣點。測量放樣執行《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測量規範》(SL52-93)。
8.2.3、回填料鋪填
回填料由自卸汽車運輸進入填築部位,採用後退法直接卸料。填築部位底部開始幾層填料採用人工薄層攤鋪,填築至基礎以上0.5m後,採用裝載機攤鋪,並輔以人工整平,層厚均按照相關規範及現場試驗確定。
在築堤填築時,為保證渠坡碾壓質量,每層鋪料至坡邊時,在設計邊線外側超填50cm,縱向也同時超填50cm。相鄰的分段作業面均衡上升,減少施工接縫,如段與段之間不可避免出現高差時,採用1:3~1:5的斜坡相接,並按有關技術要求進行處理。
8.2.4、灑水
在回填料鋪築完成後,如果回填料含水量低,則所配灑水車在填築表面直接灑水溼潤,要求灑水均勻。
8.2.5、回填料壓實
填築部位底部開始幾層人工攤鋪的填料,以及與砼結構物接合的部位,採用輕型機具(振動平板夯、蛙夯機等)壓實;裝載機攤鋪的填料層,採用壓路機振動碾壓實。壓實方法採用進退錯距法,碾壓4~8遍,碾壓行車速度不大於2km/h。
回填料的鋪料與壓實工序應連續進行,以防止回填料被曬乾,影響填土質量。對錶面已風乾的土層,應再作灑水溼潤處理。如填土出現“彈簧土”、層間光面、層間中空、鬆土層或剪下破壞等現象時,則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處理,並經檢查合格後才能進行下道碾壓試驗程式。
8.2.6、刨毛作業
在壓實檢驗合格後,下一層填筑前對上一層填築表面進行刨毛處理,刨毛採用裝載機履帶在填築層面上反覆行走進行刨毛。對填築面進料運輸線路上散落的鬆土、雜物以及車輛行駛、人工踐踏、內平臺形成的乾硬光面,應於鋪土前徹底清除,並灑水溼潤。
8.2.7、整平削坡
在築堤填築完畢後,採用反剷輔以人工削坡處理,並進行整坡壓實。對其表面嚴格按照設計坡度進行整平壓實。
9、碾壓試驗
9.1、碾壓試驗
參照《堤防工程施工規範》SL260-98上所規定的回填料填築厚度及類似工程經驗,本次試驗回填料松鋪厚度選擇30cm、 35cm、40cm三個不同鋪土厚度,鋪料至堤邊時應大於設計線兩側各30cm,為保證裝載機能以最佳方式進行推平,參照以往工程經驗,擬根據1.2的松方對松鋪比值係數進行松方卸料控制,裝載機推平誤差控制在±5cm以內。
9.2、碾壓要求
(1)碾壓機械行走方向應平行於渠堤軸線方向。
(2)振動碾壓作業時宜採用進退錯距法,碾跡搭壓寬度為1/3輪寬。
9.3、碾壓遍數
利用振動碾全場靜壓2遍,以達到穩壓的目的,以2km/h的行進速度在平行於鋪料方向上,以進退法在設定的區域內分別碾壓4、6、8遍,確定最終碾壓遍數。
9.4、工藝流程見後
工藝流程圖如下
9.4、試驗場地
本次碾壓試驗選在地基處理並檢驗合格的填築面上,首先用裝載機推平整理,再用振動碾將試驗場地的基層碾壓密實,以試驗場地的長邊為軸線方向,寬度分為四段,每段長15m,劃分為4個試驗塊,場地選擇在渠路堤的一側及渠底的一部分。
9.5、試驗組合
每塊為一個碾壓試驗區,每個試驗區為100m×15m,對應不同的碾壓遍數(共3種:N4、N6、N8)不同範圍的含水率(共3種:W1、W2、W3)和不同的鋪土厚度(30cm、35cm、40cm),3個不同碾壓遍數、同一鋪土厚度、同一含水率的試驗組作為一個試驗組合。
在試驗區場地中線一側的相連兩個試驗小塊,鋪設土質、天然含水量、厚度均相同的回填料;中線另側的兩個試驗小塊,土質和厚度均相同、含水量較天然含水量分別增加和減少幅度約2%。填築施工場地圖如下寬61m,長100m:
現根據擊實試驗結果最優含水率,回填料控制含水率範圍為最優含水率上下3各百分點,設為a1%-a2%,現場製備三種範圍的回填料進行碾壓試驗分別為: a1%~(a1+2)%、(a1+2)%~(a1+4)%、(a1+2)%~a2%,每種含水率誤差不大於1%。
9.6、鋪土碾壓
在第一段碾壓試驗區先上一層含水率約a1%~(a1+2)%的回填料25cm厚,先靜壓2遍,然後振動碾壓4、6、8遍。在累計碾壓4、6、8遍後每組分別取樣5個,採用環刀法取樣,測定幹密度值。然後在同一區域鋪同一含水率回填料30cm、35cm、40cm厚,累計碾壓4、6、8、遍後,再分別進行取樣。第一段碾壓結束後,分別在第二段、第三段碾壓試驗區,按上述方法分別進行含水率範圍在(a1+2)%~(a1+4)%和(a1+2)%~a2%的回填料碾壓。
自卸車運料上堤,裝載機推平,振動碾碾壓。行車速度根據回填料情況控制在慢速檔,時速小於2.0km/h。碾壓採用進退錯距法碾壓,為避免漏壓,嚴格控制錯距寬度,碾跡搭壓寬度為1/3輪寬。錯距在前進時控制,後退時按原路返回。
錯距寬度可按下式控制:
b=B/n 式中:b 錯距寬度m; B 碾滾淨寬m; n 碾壓遍數
進退錯距法碾壓示意圖如下:
9.7、確定最優碾壓組合
將每個試驗組碾壓4、6、8遍的塊各取5個試樣組成相應的組,然後分別測定其含水率和幹密度。
試驗過程中對不同壓實遍數所測得的含水率和幹密度進行整理,做出不同壓實遍數回填料含水量和幹密度的統計表,經整理並繪出鋪土厚度,壓實遍數和最優含水率、最大幹密度統計表,最後根據設計幹密度,並結合上述統計表得出最優碾壓組合(鋪土厚度、碾壓遍數、最優含水率)。
根據所選擇的壓實遍數和鋪土厚度及所對應的最優含水率,確定填築回填料的最佳含水率控制範圍。
9.8、複核試驗及現場描述
9.8.1、試驗複核
用所選定壓實遍數、鋪土厚度及對應含水率,再進行一次複核試驗,如果碾壓結果滿足設計、施工要求,即可確定為施工碾壓引數。
9.8.2、現場描述
現場記錄:使用的運輸裝置、卸料方式、鋪料方法及碾壓機具,觀察碾壓工作狀況;有無黏碾、彈簧、湧土、表面龜裂及壓實後有無剪下破壞現象。
9.9、取樣試驗成果整理
9.9.1、取樣試驗
對每一層回填料取樣做鋪土厚度、碾壓遍數、幹密度與含水率試驗;壓實後測量表層翻鬆土層的厚度與有效壓實土層的厚度;選用200cm3的環刀/灌砂取樣, 4、6、8遍的塊各取5個試樣。
10、碾壓引數的確定
考慮施工經濟性和工序銜接程度最終的碾壓遍數為4遍、鋪土厚度為30cm、行車速度為先慢速靜壓後震動快壓的速度、含水率在9%至10%時滿足設計的碾壓要求。
試驗人:×××
日期:×××
施工單位負責人:×××
日期:×××
監理單位負責人:×××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