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曾在他的寓言《蝜蝂(fù bǎn)傳》中,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蝜蝂是一種小蟲,背很澀。它遇到東西就要抓過來放到背上,東西越來越重,於是經常跌倒起不來。
有人可憐這隻蟲子,就把它背的東西拿掉。但是隻要它還能走一步路,它就又繼續拿著。
終於有一天它在高牆上爬的時候,因為背上的東西太重,再也抓不住牆壁,掉在地上摔死了。
柳宗元用他的大智慧告訴我們:餘生很貴,請不要一直揹著你的負累。
減物,方能見人
日本的俳句詩人水田正秀曾寫道:
穀倉燃燒了,我便可望明月。
穀倉和月亮都是一種比喻,他的意思是雜物少了,美好的事情被看見的機會就多了。
有一對夫婦吵了半輩子的架,好容易忍到兒子高考結束之後,終於打算離婚。離婚之前,他們在漫長的三個月暑假中開始清理東西。
一邊清理,一邊抱怨,一邊爭吵。
但有意思的是,隨著被清理的東西越來越多,爭吵卻越來越少了。
原來找不到的東西找到了,原來一直心煩的東西扔掉了,舊日美好時光的見證被髮掘出來了;原來狹窄不便的空間變得闊朗通透,原來忙於瑣事的時間變得悠閒... ...
在暑假即將結束時,他們不僅沒有離婚,而且感情日漸升溫。
物品少了,人被看見的時候就多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切交談、親密互動就多了。
東西少了,家務少了,怨氣少了。終於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充實自己的心靈;終於有足夠的溫情,可以分享給天天在一起卻視而不見的親人。
人原本是萬物之靈,然而物品逐漸豐富以後,卻漸漸被物品所控制。空間被物品擠壓,時間被物品佔用,感情被物品消耗。
原來能帶給我們富足感的物品,漸漸成了生活的負累。
生活苦短,不如素簡。
把物品減少到自己能控制的範圍,這樣我們才是物的主人,才能夠與自己溫柔對話,才能和別人溫暖相處。
幸福,就是在清爽的房間裡,和你傾心交談。
減欲,方有成就
現代人想做的事情太多,卻不見有什麼成就,於是時而熱情高漲,時而懷疑人生。
很多人都知道李小龍功夫了得,電影《功夫》裡一句臺詞就是專門向他致敬的: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種無堅不摧的力量和唯快不破的速度來自哪裡。李小龍曾經說過:“我不怕掌握一萬種腿法的人,但我害怕把一種腿法練習了一萬次的人!”
李小龍的快,不是八爪章魚,不是急不可耐地將可撈之物迅速抓在手中。而是剋制貪慾,將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地方,然後反覆錘鍊,直至爐火純青。
《道德經》上說:大道至簡。
若想有所成就,不管成就大小如何,一定要簡化慾望。近代深得“減欲”智慧的人,非曾國藩莫屬。
曾國藩有一個原則,叫做“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他把讀書比作挖井,一定要把一本書挖透見到泉水汩汩而出。他說:萬不可厭常喜新,此書未完,勿換彼書。
不僅讀書如此,做任何事曾國藩都持這樣的態度。他在家書中多次說到:“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
難道曾國藩沒有上進的雄心嗎?當然有的,但他深深懂得,如果要想做成一件事情,一定要精簡慾望,要專注做少量重要的事,這樣反而能更快達到目標。
慾望不減,焦點會散。做事一旦不再聚焦,則功效如一瓢水潑過大石,很快便被蒸發,蹤影全無。
只有減欲,才能迴歸初心,才能以放大鏡般的聚焦能力,借來太陽的熱量,熊熊燃燒。
素簡,方得幸福
一個人幸福與否,和喜樂的程度大小無關,與頻率有關。一個人如果能經常遇見小確幸,那麼他會感覺比較幸福。
相反,一個人悲慘與否也是如此。一個被截肢的人,他的悲傷僅僅持續6個月。
但是一個正常人,如果經常被雜事纏繞,時不時遇見煩心事,那麼他的幸福感會比時常有開心事的截肢人差很多。
而減掉負累,則能讓人經常體會到幸福。給人生做減法,才能避開那些惱人的瑣碎雜事,才能不斷體會到專注帶來的成就感。
這種成就感不管多麼微小,都會給人帶來愉悅的體驗。
《孟子》中說:“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餘生如此珍貴,怎麼可以隨隨便便帶上那麼多負累。人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去掉負累,有所不為,之後才可以有所作為,才能體驗生命的美好。
身邊之物越是素簡,人的精神越是豐盈。
出身小康之家的蘇軾,因事被貶黃州。在褪去浮華的歲月裡,他有一次吃到竹筍、蓼葉、茼蒿等味道清淡的菜,不由得停下筷子感嘆:“人間有味是清歡”。
減了紛繁雜亂,才能體會清新恬淡。而在這恬淡裡,又生髮出無數的美好體驗。
餘生很貴,請去掉負累。如此才能在清簡的人生裡,與我們在乎的人,一同松花釀酒,春水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