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網路資訊(不只是遊戲)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前些年,國內所謂“網癮少年”的據點多在網咖,可歐美髮達國家極少有網咖,加之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還處於不斷一個健全的過程,人們對“網癮”的危害認識也是一個不斷明晰的過程,未成年人迷戀網路很難控制。而隨著新冠疫情的肆虐,未成年人全部經歷了網課教育,上網路直播課顯然離不開電腦、手機,部分自制力差、家長疏於監管或者無力監管的孩子,可以堂而皇之接觸電子裝置了,很自然“培養”了一批“(網)癮君子”,這是令家長和老師很頭疼的事兒。
與我們現實中電腦玩遊戲的普及完全不同的是,西方國家的遊戲主陣地並不在個人電腦,而是在家用遊戲機,就是一種連線電視,以電視螢幕作為顯示屏,用手柄操作的家用遊戲主機。遊戲機連線著電視,這樣很大程度上地能讓家長充分監督未成年人的遊戲時間。
而在國內,儘管現在國家大力發展網際網路和遊戲產業,但是網路與電子遊戲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始終不為我國主流社會輿論所接受,在上世紀末,電子遊戲被貼上了“電子海洛因”的標籤遭到公眾和媒體口誅筆伐。至今很多人還不知道電子遊戲和電競產業的區別。而對“網癮”的理解,很多家長和老師也令人啼笑皆非,帶領孩子前來諮詢的家長不知道孩子玩兒什麼遊戲,孩子一接觸遊戲就被貼上“網癮”標籤,如臨大敵。
其實無論未成年人以網癮的形式還是其他形式把自己封閉起來,全身心投入到某一與外界隔絕的環境中,都和家庭生態不良有關,都與現實生活缺乏溫暖和熱度,無趣有關,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一部分青少年成長壓力大,而家長所揹負的發展壓力也大,疏於陪伴、管教孩子,或者管教策略不當,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理解、關懷,就會在虛擬世界中尋找存在感。
現在國家對網咖和網路遊戲管理配套制度日漸完善,網癮問題雖不如以往那麼嚴重,但仍是當前社會的癬疥之疾,已經普及的手機遊戲很難控制。解決這個普遍性問題的治本之策就是,社會、學校和千千萬萬的家庭更應該對下一代給予充分關愛、關注,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特點,加強與他們的交流,構建通暢的師生溝通渠道、親子溝通渠道,讓青少年真正融入和享受現實的生活,而不是逃進另一個光怪陸離的虛擬世界。而對於已經有網癮苗頭的孩子,不要一棍子打死,也休想透過一次談心、一次武力震懾讓孩子恢復正常生活,而應尋求專業幫助,找準成癮的癥結,對症下藥,循序漸進,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幫助孩子重新建立信心,逐漸迴歸正常生活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