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劉德華老來得女,一直是個“女兒奴”,沒想到前陣子也“翻車”了。

他對媒體自曝,停工期間陪女兒上網課,輔導她學習被氣得直罵人。

這個社會真的很容易讓父母焦慮,連家底雄厚的明星家長如今都失守了。其實,不僅僅是劉德華,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

工作不順心的一天,回家看到調皮搗蛋的孩子、散落一地的玩具,馬上就怒火中燒,忍不住對孩子咆哮起來,大人的指責、孩子的反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響……

我理解父母們在養育孩子上的難處。

但是,我仍然想說的是,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在學習上的困難,是家長親手製造的。

父母情緒穩定,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01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鬆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而若想讓孩子更加專注和出色,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在談到教育孩子時,陶虹曾在節目上“痛哭”往事:

有一次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忍不住劈頭蓋臉衝女兒吼:“你怎麼回事啊?”被她這麼一 吼,女兒一哆嗦,當場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甚至連哭都忘了。

看到女兒這個表情之後,陶虹的內心像被針紮了一樣,很心疼很內疚,心想下次一定不能這樣做。

很快,女兒再次把牛奶摔到了地上,陶虹沒有再吼孩子,而是慢慢地走了過去,抱了抱住無助的孩子。

這次,有了安全感的女兒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陶虹說這麼做其實是不希望在女兒的記憶中留下“媽媽不允許我犯錯”的印象,而是讓孩子知道,媽媽脾氣不好,但媽媽依然愛你。

吼孩子,一定是每個媽媽都做過的事。

我們滿身的焦慮和疲倦無處宣洩,終於在孩子做錯一件小事時,徹底爆發。

然而,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純淨如白紙,很多事情需要我們做父母的一步步引導,告訴孩子是非對錯,告訴孩子前因後果,這樣孩子才能夠避免錯誤。

如果只是一味的情緒發洩,孩子並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會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孩子需要的不是吼叫,而是關注、安撫、規範、引導、寬慰、溫柔地撫摸,以及成功的機會。

不吼不叫,孩子才會收穫愛與改正的動力,孩子才能健康茁壯成長。

02

父母情緒不穩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一輩子的。

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 認為,父母對孩子長期吼叫,的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

Teicher 的團隊分析了曾經遭受過父母言語暴力(吼叫、謾罵等)的成年人的大腦,發現他們的韋尼克區(主要負責理解口語)和前額葉之間的連線減少。

而這兩個區域之間的連線越少,一個人的言語理解能力越差。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原本很聰明,越長大越反應遲鈍,變得愚笨了的原因。

不光如此。

2014年,華爾街日報曾經有一項對976名孩子和父母的調查顯示,長期生活在吼叫式教育裡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有行為問題和抑鬱傾向。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8年的報告顯示:成長階段遭受監護人打罵,吼叫的孩子,性格會自卑的機率佔79.25%,而他們的犯罪比率高達42.59%。

這種種資料顯示,父母情緒不穩定,會造成孩子的心理不健康。孩子小時候可能會畏懼家長的權威,將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長大成人之後,積累的壞情緒會慢慢腐蝕孩子的心理,直至被淹沒,成了情緒的奴隸,做出難以想象的舉動。

孩子心理的極端化從來不是他們與生俱來的,而是父母一手造就的。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原生家庭決定論,但是父母確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埋下的一粒種子可以長成參天大樹,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使用自己手中的權利。

03

那麼,面對孩子的“調皮”,父母們真的一點兒辦法都沒有嗎?並不是!

父母們應該學會和孩子溝通,學會冷靜地看待和孩子的關係,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我們只能建議引導,而不是讓孩子成為提線木偶。

首先,我們要學會對事不對人,不要對孩子貼標籤

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說過:孩子依靠父母來告訴他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父母在發脾氣時,對孩子用“惡毒”的語言進行批判:“你怎麼這麼笨啊”、“你就是個膽小鬼”、“你是個壞孩子”!

父母給孩子的標籤,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這個標籤上的樣子,會對自己產生質疑:“我真的很笨嗎”、“我是不是特別差勁兒”!

久而久之,孩子真的會變成標籤的樣子。

對事不對人,我們要對孩子做的事情給予理解,仔細詢問孩子對事情有什麼見解,如果孩子不想寫作業拖拉,那麼我們可以規定時間、制定計劃,在時間、計劃之外,孩子可以自由支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孩子作業遇到難題,可以幫孩子一起解決,而不是進行人身攻擊。

其次,接納自己的情緒,思己思人。

在《非暴力溝通》中,作者提到了情緒的根源是自我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看到孩子不認真寫作業會生氣、會發怒,本質是因為自己對孩子有期待,孩子沒有滿足我們的期待。

但是,家長有的是養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並沒有強制孩子一定要考出什麼樣的好成績的權利。

生而為人,即便是孩子,也是有自己的獨立的人格的。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學習的好處,學習是為了他的將來,讓他知道學習的用處。

當然,每個人都會有情緒,重要的是學會接納情緒,把情緒處理好後,再對事情做出迴應。

看到孩子玩耍不學習,可以先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避免壞情緒傳染給孩子。調整好情緒之後,和孩子進行深度溝通。

比如,孩子寫作業常寫到11點多,批評他寫作業不專心,結果越吼越惱火,作業越寫越晚。

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關切地問,“是不是作業太多,太難,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

孩子不再生氣而是高興地說,“媽,你先簽字,很快就寫完了。”

心理學家說過一句話: 所謂高情商,就是把不能控制的情緒變為可以控制,從而增強理解他人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一個心裡裝著家人的人,勢必懂得將最好的情緒,留給最親近的人。

16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陪你聊網紅:鑫鉑不紅,天理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