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與安全區
每當在網路中看到反智的言論,看到很多人沉迷於遊戲、綜藝和短影片,總有人感慨:這些人還是需要教育,需要學習“文化”和“知識”。
但是,問題真的出在知識的缺乏上嗎?今天我國人口的識字率已經超過96%,為何真正懂些知識,學習意願強烈的人並未增加?
答案很簡單,如馬東在《十三邀》中所說,學習文化和知識,並不會提高你個人的水準和審美,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即使認識了字,上了學,他該是什麼人,還是什麼人。
觀念這個東西,是根植在一個人的整個生活和成長經歷中的,而受教育只是人的整個人生背景中的一小部分,作用自然很有限。
另一種重要的原因,是所有的無知其實都是“自洽”的——當一個人的弱智和無知並沒有讓他面臨重大的人生考驗,或者其從事的工作並不要求其有多深的認知,對他個人來說,便沒有理由進行任何改變。
而這,也是“階層”這個東西如此可怕的原因所在,要超越自己所在的階層,你需要的是一種死作,一種自討苦吃的精神,大部分的人,都非常自得的活在自己的安全區裡面。
牽引智慧在《解體概要》一書中,蕭沆談到:“讀書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受傷’,不能‘重創’讀者的書便不是好書。其實,何止讀者受傷,作者也必是有‘傷’才可能是好作者。”
讀書的道和理,全就在這句話當中,讀書就是為了受傷,但如何才能受傷?思想閉塞,或者無法發現自己的不足,又或者生活中沒有迫切的東西逼著自己學習……這一類人,皮糙肉厚,油鹽不進,讀了書都沒用。
過度的努力,其實反而說明這個人實際上沒多少天賦,同樣的,如果一個人缺少基本敏感,什麼道理都需要耳提面命,甚至耳提面命都沒有用,根本就沒必要看書了。
所以,書能教給我們的東西其實很少,一本書裡可能有很多新鮮的知識和資訊,但它本身卻不附帶任何智慧,也沒多少新鮮道理在裡面,能看出個什麼名堂,全在你個人的感受力。
請認真回顧自己的生活經歷,想想父輩給我們講的故事,再回放我們看過的小說、影視劇,請問,你見過有多少說服,是起了作用的?很少是吧?
又所以,道理這個東西,其實只能講給懂了的人聽,你的思維已經到了那一步,你都看到些光影,就差一層薄薄的窗戶紙沒捅破,別人一說,你就懂了。
讀書,就是發現一些表述,發現自己的思想的過程。為什麼好書常讀常新?因為你有新體驗,腦袋裡有了新東西,你想什麼,你有什麼,你才能從書裡讀出來什麼。
從這個意義上看,讀書既是有用的,也是無用的:讀書有用,你把自己腦袋裡想到的,尚未找到表述的東西固定下來;讀書無用,它不會“增加”人的智慧,只能牽引一下你的智慧。
洞見與批判為什麼今天的人天天泡在網上,天南海北啥都懂點,還買一堆網課,看起來知識量如此豐富,如此地充滿了“洞見”,卻還是隻能處在自己當前所在的社會位置?
需要明白的是,“洞見”作為名詞和形容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大多數人自以為的洞見,其實就是一個個具體的,知道了就是知道了,然後一講出來就會讓別人也會讓自己感覺自己“很懂”的,作為名詞的洞見。
在這種環境中生活太久的人,腦袋裡確實會裝下不少的,直擊某些事物本質的認知,但他們卻從來不具備同等層次的自主認知和思考能力,所以和吹牛沒有本質區別。
是的,網際網路讓人變笨了,它讓你覺得自己很聰明,從而,你就變笨了。
閱讀的方向我的觀點已經表達得很清楚:如果一個人有學習的意願,有在書本中“受傷”的潛質,並且有足夠的,能夠被書本“傷害”的智識與能力,還能不被知識的假象迷惑,能夠清醒地意識到“知道”並不是“懂了”,“懂了”不是“有相應的思考能力”——那麼,他才可能是一個好的閱讀者。
如果你覺得自己可能是這樣的人,或者想要成為這樣的人,那請開始你的閱讀。
但是,一切要如何開始?如何找到好書?
其實,你隨便找個圖書館或者有免費圖書資源的APP,看個百來本書,有了一定的閱讀量,拿起一本書翻兩頁,你就知道好壞了。
這個過程是讀書,也是選書,話說,你選書,不就是為了讀書嗎?去拿起一本一本的書認真看,你的目的和方式,都會在這個過程中同時被完成。
當然,看豆瓣上的書評,或者在知乎上找回答也是不錯的方法,但選書這個事情,真的不需要多少東西,只需要你帶個腦子就行了。
讀書不會把人讀傻,聰明人閱讀越聰明,傻子才越讀越傻。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