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當韓流還未正式入侵內地之前,
在我們這代人的童年記憶中,臺劇佔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各種玄幻、童話、都市愛情、都市怪談........
《敗犬女王》中,大齡未婚的“敗犬女王”,也算是現代女性題材的初代造型,
《天使情人》中,一群為了凡人奔波的天使們,既有都市範兒,又有童話色彩,
《王子變青蛙》中,明道被大家贊為“滿足了我們對霸道總裁的初代印象”,
《綠光森林》、《仲夏夜之星》、《愛情魔發師》、《惡魔愛上我》……
這些都是滿滿的童年記憶呀。
近些年,臺灣省的影視劇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後,開始爆發;,
電影有《大佛普拉斯》、《誰先愛上他的》、《大餓》、《血觀音》、《陽光普照》,
型別豐富又怪誕,
從看門的窮人、到騙婚後敗露的同志,從人人恥笑的大胖女、到豔麗又扭曲的全體惡女,再到藏著秘密的一家人.....
臺灣省的電影,切入點往往都非常的細微,
它能精準地抓到人們情緒上的點,再放大,往往讓觀眾有強烈的感同身受的味道,
從佛像、到烹飪與減肥,從瞎眼唱戲老太到國畫,
古老又傳統的感覺,融入進電影裡,就成了現在臺灣電影接地氣又神秘、既讓人共情又讓人疏離敬畏的獨特氣質。
近年來的臺劇也是質量奇佳,
既有了歐美劇式一季10集的簡潔快節奏,又不缺中式的文化傳統和獨特的人性剖析,
《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她們創業的那些事兒》,既接了地氣,又不缺乏高階之感。
最近,又有一部臺灣省的高分劇低調開播,那就是:
《天橋上的魔術師》~
豆瓣8.1的高分評價,
依然是將高階感和傳統性結合起來,臺灣故事的怪誕性,深刻又輕巧地展現出來,
好像童年玩鬧時錯亂的一場記憶,又或是已經記不清但印象深刻的一場夢,似幻似真,讓人幸福又讓人心酸。
《天橋上的魔術師》是一部風格強烈的作品,
它既讓觀眾有了遙遠的距離感,又好像激起了觀眾記憶中的某些部分。
1960年,臺北在中華路修建了中華商場,
歷經32年後,1992年,中華商場被拆除,
從此,臺北失去了一座著名地標,只存在於幾代人的記憶之中。
而一群生活工作都在中華商場裡的普通市民,
白天,他們在商場裡賣著“舶來品”皮鞋、鞋墊,小孩子在天橋擺著小地攤,
下午放學後,小孩子拿著零錢去小攤上買一份烤玉米,邊走邊吃;
晚上,商場關門,一家人在商店門口就著小飯桌吃香噴噴的飯菜,
深夜裡,孩子們在商場的廁所裡探險,老爸在小酒館裡彈著風琴,老媽拿著連線式的話筒,就地打造卡拉OK。
淡淡暗黃色的色調,復古靚麗的衣服、吵吵鬧鬧賺點小錢的平凡日常,
破敗但是有人情味的連棟式商場,熟悉的環境與味道,散發出的感情,
和小夥伴瘋玩瘋鬧、對全世界抱著一種探險的心態;
摳門、大大咧咧的老媽,沉默但總是幫自己解圍的老爸,還有那個人見人愛的哥哥。
午休時,因為和小夥伴廢話多,被班長記滿了名字,
然後,還會被老師用藤條抽手,抽的只是左手,因為右手要寫作業,
老媽生意不順,剛好自己又惹了禍,於是禍從天降迎來,一頓毒打,
隔壁、樓上、樓下的小夥伴,清晰地聽見自己討打的聲音,而瑟瑟發抖。
那種親切、熟悉,或許又有著些許的記憶錯亂,
以及兒童視角下,截然不同的,充滿冒險,甚至危險的世界,就那樣的呈現出來,
給所有觀眾帶來的都是一種懷舊又溫暖的感覺,
如果說人的人生都在找尋歸屬感,不論那歸屬感在何處,人的飄零一生,總有一塊是留給自己的童年的。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僅有臺灣的溫情與傳統,
還非常創新地融入了魔幻現實主義與玄幻色彩,真的是非常高階的創作了,
大概每個大人在回憶自己的童年印象時,總是有玄幻的、神秘的、一知半解的記憶;
這是兒童視角看世界的新鮮感,也是人生驚鴻一瞥裡看不懂的時刻。
小男孩在天橋上賣皮鞋時,遇到了一個神秘又高深莫測的魔術師,
他能隨時變出錢、能讓自己箱子上的小黑人跳起舞來,甚至能讓人短暫的發懵,
他好像懂得萬事萬物的一切,卻窮困潦倒、孤身一人,
所有的玄幻色彩,或者說成人世界對童年的影響都來自這位魔術師。
大概每個孩子都和小夥伴傳過某個廁所鬧鬼的傳聞,
小不點在廁所裡見到了斑馬形象的魔術師冰冷的嘲笑:“你的粑粑好臭”,
這裡的天馬行空既有童年幻想的味道,又有一種無比驚豔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融入到牢固的懷舊色彩裡,
這樣的年代似幻似真,消失了又存在過,美輪美奐,又神秘莫測。
而當小不點在天橋上看到大人帶著孩子來質問魔術師要求對方退錢時,
魔術師的魔法竟然讓商場裡的商戶、顧客、兩個小女孩、所有人,在滿天的煙花和動感的音樂裡快樂地跳起舞來,
隨後,魔術師說了一句高深莫測的話:
“這有什麼!我只是讓他們短暫的做夢而已。”
電視機裡的大人物喊著口號與指令,天台上的人如夢般的舞蹈,
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幻覺?
電視裡許諾的未來,人們憧憬的未來,會如何發展?
被催眠的夢境又是否屬於我們?
這是當時的小不點不能體會的,但回憶起來必定會驚豔的“驚鴻一瞥”時刻,
有時候,真實現狀裡本身就很魔幻,又在極其懷舊回憶的魔幻裡寫實,
這種“詭譎”感,就是我們回憶裡已經忘卻感覺尚存的那一塊。
“當一個孩子開始懂得失去時,童年就結束了。”
在一個忽然雷陣雨的下午,小布丁的小黑人自己飄走,被雨水打落消失,
即使是個小小的物件,他卻哭得肝腸寸斷,因為他第一次深切體會到了失去的滋味,
而長大的代價是,再次遇見“失去”時,甚至不能像小孩子一樣不顧一切的大哭大鬧,而是隻能沉默著面對。
黃金時代、經濟騰飛天橋上的熱鬧和光輝,
曾經熱熱鬧鬧的存在,如今卻消失又改變了許多,
童年的天真後陷入成人世界的弔詭,那些童年記憶是真的嗎?
跳舞的黑色小紙人、廁所裡的斑馬,天橋上知曉一切的魔術師,但童年一定是真實存在過的。
“消失是真正的存在”,那就請魔術師為所有人造一場短暫的夢吧,
即使長成大人的我們失意悲傷,不斷面對著失去和孤獨,
但在迷離的時空裡,每個大人在小孩時那些單純的情緒和簡單的夢想,一直都在,是我們永遠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