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的原因,我這一年很少出門,也很少參加大型活動。2月份的時候,心血來潮搜尋新年音樂會,竟然找到《2021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沒有觀眾,但演奏家和指揮還是一如既往地專注和投入。節奏恰到好處、演奏準確動聽、配合完美無缺,我想用語言去表揚每一位演奏家,雖然我只認識小提琴、大提琴和黑管。
那個演出大廳金碧輝煌、精緻秀麗,還有鮮花的點綴,但我下意識覺得那應該是一個有時代感的建築,雖然我完全認不出來那個建築。
我真的非常有好奇心,於是開始動手查詢資料。
那個音樂廳是指維也納音樂協會金色大廳,由T·馮·漢森於1867年至1869年建造,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金色大廳長48.80米、寬19.10米,高17.75米、總佔地面積932.08平方米,共有1744個座位,300個站位。當時還沒有聲學的知識體系,但漢森利用不可思議的直覺和令人驚歎的才華,透過金色大廳“鞋盒狀”的內部空間和雕塑神奇地影響了聲音的傳播與反射,形成了無與倫比的聽覺效果,廳內的聽眾不論坐在哪裡,都能享受到一樣水平的音樂演奏。
事實上,我不僅研究了音樂廳,我還研究了交響樂團。在查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了一本復古風格的音樂通識繪本,叫做《交響樂團:走進音樂的世界》。
它先用一半的篇幅講解了交響樂團的編制和樂器,以及樂器的構造和發聲原理;再介紹了歷史上的名曲和作曲家;最後用1/4的篇幅講解了由交響樂延伸的藝術形式,如芭蕾、歌劇、音樂劇、電影音樂等。可以說,這本書幾乎介紹了和交響樂團有關的所有內容,通俗易懂,全面簡單,可謂“一書在手,交響我有”。
下面我從這本書的內容出發,從認識交響樂團開始,走進音樂世界。
交響樂團是什麼?人們從很久之前,就開始演奏音樂了,我們如今所熟知的西方管絃樂器,比如小提琴、鋼琴等,大多誕生並定型於六百多年前,又過了大概兩百年,開始為特定的樂器創作音樂,不同樂器開始搭配出現,第一支現代意義上的管弦樂團,就誕生了。
管弦樂團的代表形式是“交響樂團”,它由四個主要的樂器組組成:絃樂、木管樂、銅管樂和打擊樂。大部分情況下,樂團在舞臺上成半圓形。聲音輕柔的絃樂靠前,高音在指揮家的左邊,木管樂在絃樂和銅管樂之間,這樣可以保證聲音平衡。
因為每位演奏家都只熟知自己的樂譜,而且舞臺上不能完全聽清彼此的演奏,所以指揮要熟讀所有的樂譜,站在樂團的前方正中間,保證樂團各個部分完美配合。
《交響樂團:走進音樂的世界》中對四個樂器組的每種樂器都做了簡單介紹,甚至對製作他們的木材也做了對比和講解。並在每個樂器組中挑選一個出來做詳細介紹,比如小提琴、單簧管、小號等。對於一些非必須的樂器也有簡單介紹,比如管風琴、豎琴、薩克斯。
相信大家在交響樂團裡最熟悉的樂器應該就是鋼琴了,那現在不妨想想,鋼琴屬於那種樂器呢?
打擊樂器分為旋律打擊樂和非旋律打擊樂,木琴、鋼琴屬於旋律打擊樂,定音鼓、小軍鼓、響板等都屬於非旋律打擊樂。
這本書的介紹非常簡單又全面,也就是說哪怕是孩子或者音樂入門愛好者,也完全能夠讀懂。音樂是一門藝術,更是每個人都能夠享受的藝術,有這一本書,已經可以解決全部的音樂啟蒙知識了。
交響樂團聽什麼?我們作為觀眾,聽到的一定是演奏家的演奏,他們演奏的內容和時間,取決於五線譜。他們要認識五線譜,然後透過大量的練習,技法愈發純熟,最終演奏出好聽的音樂。
五線譜上的樂曲是音樂家創作的。事實上,在我的印象裡,古典音樂的作曲家都是男性,施特勞斯、莫扎特、肖邦、貝多芬、門德爾松。《交響樂團:走進音樂的世界》非常少見地介紹了幾位女性作曲家,比如出生於1098年的希爾德加德,出生於1867年的艾米•比奇。
就像之前有觀點錯誤認為男生的數理化比女生好一樣,女性在音樂方面的才華也並不比男性少。所以女孩子們,一定要相信自己,在頭腦方面,男女是非常平等的,沒有更具優勢的一方。
隨著科技的進步,作曲過程也發生了改變,作曲家僅僅依靠電腦和電子鍵盤樂器就能創作一部交響樂,而且在被演奏出來之前,就可以知曉它將呈現的效果。可以說極大地減少了工作量,真的做到了科技為人服務。
交響樂的表現形式只是“一些人拿著樂器演奏”嗎?不,交響樂團還可以和其他表演形式配合,比如:
交響樂團+演員在特定場景中歌唱=歌劇交響樂團+舞蹈=芭蕾交響樂+聲樂+舞蹈+表演=音樂劇交響樂+電影=電影音樂不要把交響樂定義為一個特別高貴,遠離我們日常生活的存在,甚至我們看的電影裡都會有他們的存在。下次看電影的時候,不妨多等一會,看看片尾的配樂,你說不定就會看到幾個樂團。
精美的插圖《交響樂團:走進音樂的世界》裡的內容聽起來很枯燥,但其實並不是,它作為一本音樂通識繪本,文字並不算多,插圖佔了絕大部分版面,更何況12開的大繪本,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現場感。插畫不僅是對文字的詮釋,更是對文字的補充,插畫的情緒和音樂的情緒是相通的。
而且在插圖中,有非常多有趣的細節,比如桌子下面的小老鼠,比如演奏家腳邊的貓。對於不同時代的人,服飾、傢俱、環境也在隨之變化。總而言之,這是一本細節滿滿的書。
這些要感謝插畫師大衛•多蘭,他是英國插畫家,長期與《紐約客》《紐約時報》《時尚》《華爾街日報》等權威媒體以及蘋果、雀巢、臉書等品牌合作。畫風時尚清新、配色高階,是近年屢獲殊榮的插畫家,曾獲AOI世界插畫大獎新人獎、企鵝封面設計獎。
“把音樂畫出來”是一件難事,大衛•多蘭用了3年半完成這部繪本。他總結難度在於建立和設計每個頁面的佈局,同時準確而引人入勝地顯示資訊。所有畫面都經過音樂專家的稽核,尤其是涉及到樂器的形制、構造和發聲原理的部分,造型準確、細節詳實。
看文字其實是一件很抽象的事情,你需要自己理解、想象、感受,尤其這本書介紹了很多樂器和樂器,理解起來就更難了。書中插圖的內容和情緒,與文字內容是相配的,比如小號旁邊是吼叫的恐龍,比如介紹《四季》時是不同顏色的四季。
即便不能充分理解文字的意思,單從插圖傳達出的情緒也能夠感受到音樂的情緒,這其實就是將繪畫和藝術之間的壁壘打通,將視覺和聽覺打通。不要把知識統統割裂開,它們是一個整體,如果能夠把所有學科直接打通,那一定是最好的。
寫在最後《交響樂團:走進音樂的世界》生動易懂,插圖精美,內容豐富。希望它可以激發你對音樂的熱愛,無論對於少兒還是成年人,都是給音樂初學者的良好入門書籍
人的聲帶和管樂器的發聲原理相似,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一件樂器。即使手中沒有樂器,你也可以隨時用嗓音歌唱,感受音樂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