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一個人的人生,是否順遂,是否能攀上成功的高峰,與自身人格的發展關聯極大。

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小公爺齊衡身份高貴,才華與人品都是一等一的好。這麼一位前程大好的俊朗男子與五品管家小姐明蘭,互生好感。

小公爺齊衡許諾,一定會迎娶明蘭。可就在大家都知道這兩人好事將近時,齊衡放了明蘭“鴿子”。

明蘭從他人口中得知齊衡的退卻後,淚如雨下,卻也感嘆道:“他(齊衡)想辦的事,總也總不成”。

那麼一位上進青年,人品與才學兼具的小公爺,為何就被明蘭看穿內裡了呢?這還是源於齊衡的人格發展。

齊衡的母親是郡主,只有齊衡一個獨子。從小把齊衡管束得緊。一旦齊衡有自己的想法,郡主就會用強權將齊衡“打壓”下去。

例如齊衡讓貼身小廝幫著聯絡明蘭私會。被郡主得知後,當場杖斃了與齊衡自小相伴的貼身小廝。縱使齊衡再三哀求母親,母親仍然不為所動,嚴厲地訓斥了齊衡。

齊衡在母親面前,只剩畏縮。

這種就是抑制型人格。

不管在生活或是工作中,抑制性人格的人,都可能會選擇一種整體被動的態度。使自己成為他人眼中軟弱、不可靠,即使被要求去做或自己想去做,都難以“開展行動”的人。

人格,在16歲之後,基本定型。之後發展出不同特質的人,會按照固有的思維與行為模式,應對生活中發生的一切。

對於抑制性人格的人來說,整個人生,幾乎都是被其他強勢的人所主導的。他本人很難成事。因為一旦自己有想法,想要做某事時,就會被打壓或受到懲罰。

久而久之,這個人就會習慣性地瞻前顧後,缺乏行動力與膽識。

於是,就成了明蘭口中的那類“想要做某事,卻總也做不成的那類人”。

抑制型人格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心中的“鏡花水月”。因為他們總是無法付諸行動。就像齊衡想要與明蘭比翼雙飛,但明蘭最後還是成了顧家少爺的妻子。

抑制型人格,只能默默忍受心中的痛楚,但又不知怎麼才能尋求改變。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傾向於在特定環境中自動、重複地使用獨特防禦群集。這構成了我們人格特質的一部分。在正常的人格中,我們會看到適應性的、靈活的功能運作,反映著“健康型”或“成熟型”防禦操作的靈活性。

像齊衡那樣的,會表現出高水平人格病症的特質:刻板,則反映了主導型防禦操作的不靈活性。除此之外,個體還會應用大量基於壓抑的、“神經症水平”的防禦,輔助運用基於分裂的、“扭曲表象”的防禦操作。

所以齊衡的人生,幾乎喪失了“快意人生”的可能性。

其實,人格雖然在成型之後,難以修改。但還是可以透過心理諮詢,進一步瞭解自己的人格特質,透過修通的方法,突破人格發展限制。

在《人格病症的心理動力學療法》中提到:透過對個體的心理病症和心理資源進行評估,再利用評估結果推動鑑別性治療計劃,集中改變個體對於病理性身份認同和防禦操作,以實現個體內心世界的重塑。

如果你沒有心理學背景,但想要打破自身人格發展限制的話,你可以尋找一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來幫助你。

如果你是一位資深心理學愛好者,或是心理學從業人員,那麼接下來的專業技能介紹,對你的實際諮詢開展,將會很有幫助。

《人格病症的心理動力學療法》是一本對心理動力學療法過程進行更詳細操作後講解的書籍。這本書中一理論聯絡實際的方式,系統化地闡述了心理動力學療法,從開始到結束階段,個案與治療師互動發展變化的過程。

對於心理治療師來說,書中對於案例的診斷評估和適合治療物件的選擇,都配有對應的案例。能夠比較好地幫助治療師學習心理動力學在人格障礙這一領域工作的開展。

作為心理治療師,我們都知道:內在客體關係是最基本的心理結構。每個內在客體關係都包含了一個自體表徵,它與另一個人的表徵形成互動,存在某種特定的情緒狀態相關聯。在治療中,來訪與諮詢師的互動中,會重現與重要客體人物的關係。

此時,就能識別出來訪者的病理性的身份。

具有臨床顯著的病理性身份認同的來訪者,對自己和世界的各種體驗是明顯異質的。

他們的自體感在時空上是碎片化的、不穩定的,對重要他人的體驗也同樣如此。

個體對他人的主觀體驗往往分化程度低下、缺乏細節和深度、或多或少極端化(“黑與白”)和/或流於表面。個體的喜好、觀點和價值觀也互不一致,因為他們常常仿照環境中的其他人。

所以當社會環境改變時,其喜好、觀點和價值觀便可能輕易地發生戲劇性的變化。

具有病理性身份認同的個體常常不能準確地“閱讀”他人,也可能無法巧妙、適當地迴應細微的社交線索。這部分人,經常會被他人評價為“低情商”。

身份認同極不穩固的個體,通常也缺乏對職業、智力和娛樂愛好的有意義投入。

雖然病理性身份認同在DSM-IVTR所定義的邊緣型人格障礙中最明顯,但所有嚴重的人格障礙存在一定程度的病理性身份認同。

很多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都會覺得與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來訪者的諮詢工作,開展得很艱難。的確,在臨床環境下,病理性身份認同通常與以下情況有關:治療脫落率高;自體反思能力受損;難以維持治療聯盟;傾向於使用具象化思維,可能產生短暫的現實檢驗力受損;傾向於衝動地見諸行動。

《人格病症的心理動力學療法》中提供的動力學工作方法,就能很好的幫助我們去理解人格障礙來訪者的客體關係與其心理防禦機制,並能夠透過DPHP方法,來展開心理諮詢工作。

DPHP技術需達到的目標:

幫助來訪者意識到被壓抑和解離的衝突性內在客體關係;

幫助來訪者對內心世界中所壓抑、投射、解離或否認的方面負責;

幫助來訪者容忍、哀悼自己和他人的理想形象的喪失;

修正痛苦的、先前被壓抑或解離的客體關係,使患者能夠充分體驗他們,有意識地容忍他們,把他們同化進來訪者的自體體驗中。

DPHP技術中,治療師的任務:

DPHP治療師的第一任務是:建立設定。這能促使隱藏在來訪者衝突之下的衝突性內在客體關係浮現到意識之中。

第二任務是:在任意特定會談中,當出現情緒顯著的自體和客體衝突性表徵時,治療師應探索、詮釋植根於這一些表徵裡的焦慮,防禦和動機。

第三任務是:隨著已經詮釋的衝突被重複啟用、活現在來訪者當前人際關係和治療師的互動中,治療師需要幫助患者修通這一些衝突。在修通的過程中,我們要強調來訪者的核心衝突和質量目標之間的聯絡。

DPHP的策略和治療設定:

治療策略,指的是治療的長期目標以及位於治療背後的基本技術原理。策略決定了治療師使用何種治療方法,幫助來訪者逐漸整合衝突性客體關係。

策略1:識別主要的客體關係。去了解來訪者當下的感受、願望和恐懼,以及目前對治療和治療師的體驗和預期。與此同時,治療師要做的是仔細傾聽來訪者所說的話,觀察來訪者與治療師之間的非語言互動。在會談中謹慎留意自己對來訪者的反應。這些資訊可以與治療師之前對來訪者的瞭解整合到一起,包括來訪者的主訴和成長史。

策略2:探索、詮釋主要客體關係中內涵的衝突和防禦;

策略3:關注治療目標;

策略4:修通已經識別出來的衝突,把衝突性客體關係整合進患者有意識的自體體驗中。

《人格病症的心理動力學療法》是一本專業化書籍,由伊芙· 卡麗格,醫學博士,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內外科精神病學臨床教授,哥倫比亞大學精神分析培訓與研究中心的培訓和督導分析師及主任主導編撰。

對於心理行業的從業者而言,翻閱這本書不但可以紮實基本功,還可以在動力學療法上更進一步。

例如我們知道可以透過在DPHP的治療,讓來訪者的衝突性客體關係在治療設定和心理治療關係下啟用,然後活現在與治療師的關係中。同時,會要求心理治療師保持傾聽。

那麼在普通的課程中,對於治療師傾聽的要求是:保持專注與耐心,不評判,價值觀中立。但在動力學療法中,尤其是DPHP的治療中,要求治療師的傾聽不僅需要符合前幾項的要求,更要考慮“患者今天告訴我的事中暗含了什麼關係”、“她現在與我的互動中,暗含著什麼關係”、“患者做得和說得之間,是什麼關係”、“目前火線的客體關係與上次會談以及患者生活中最近發生的事件之間,有何關係”。

同時,治療師也要注意自己對患者的內在反應並對其進行思考:“我現在對患者有什麼感覺”、“患者今天讓我有什麼感受”。

所以,如果你想要在心理動力學療法中,更加精進,《人格病症的心理動力學療法》是你極佳的選擇。

3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十世班禪本是一位大活佛,後破例娶妻,生下一女,女兒如今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