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草動物就是被食肉動物吃的,這是我們的固有印象。
在食草動物被食肉動物捕食過程中,除了逃跑,似乎沒有其他任何辦法,如果跑得不夠快,結果只能被吃。
還有,我們的慣性思維裡,食草動物普遍缺乏戰鬥力,看上去好像生下來就是要被食肉動物吃掉。
那麼,既然食草動物每天面對那麼多天敵,每天面對食肉動物的追擊,它們為何沒有進化出反抗能力,比如說攻擊性武器,來攻擊食肉動物呢?
這裡有兩方面的誤解,咱們一個一個慢慢解釋。
第一個誤解,食草動物真的沒有攻擊性武器嗎?未必吧!
看看下面這位,一般的食肉動物誰敢惹它?
還有如今地球大陸上體型最龐大的動物,大象,恐怕任何食肉動物都會對它敬而遠之。
但是你知道嗎?大象並不是一開始就擁有如此龐大的身軀,以前可不是這樣的。大象的祖先是始乳齒象或古乳齒象,與我們熟知的始祖象體型差不多,而下圖中第一個動物就是始祖象,與現在大象體型差很多,甚至還沒有我們人體大。
面對食肉動物的追擊,大象的反抗手段就是讓自己不斷變得強大,噸位更大,獠牙更長更堅硬。以大象的噸位,一鼻子甩過去,估計捕食者就歇菜了。而如果被大象的一隻腳踩上去,直接上西天了。不到萬不得已,哪個捕食者敢惹大象?
而大象在進化過程中並沒有放棄吃草這種本職工作,原因很簡單,獲取草這種事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幾乎遍地都是。
所以說,變大變強壯是很多食草動物的“攻擊和反抗武器”。
但是變大變強壯也有致命的缺陷。大象等大型動物很快就會發現,食物變得不那麼充足了,因為變大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食物維持生存,畢竟草不像肉,草蘊藏的能量並不是很多。大象需要拼命吃餐才能獲取足夠能量。
於是大象進化出又一個生存法寶,讓繁衍變得緩慢下來,減少種群數量。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大型動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差。
繁衍變得緩慢,一個更加致命的問題出現了,大象等大型動物很難適應周圍不斷變化的環境,意味著它們很容易滅絕。或許只是一點點的環境變化,就可能導致大象等大型動物走向滅絕。
但是或許你也發現了,下面這位“大爺”就活得很滋潤。
兔子幾乎沒有任何攻擊性,它活下來的法寶就是“變態”的繁殖能力,澳大利亞就深受其害,兔子成災,就算是我們人類也基本上無能為力,繁殖能力強大就是兔子的“反抗能力”!
還有下面這位奔跑高手。
羚羊不但跑得快,對周圍環境感知也很敏銳。跑得快就是羚羊的“反抗能力”。
其實不僅僅是兔子和羚羊,很多位於食物鏈底端的動物都會擁有這樣的能力:繁殖能力強,跑得快。
大象擁有長達兩年的妊娠期,而與其相比,兔子就是“繁殖機器”。兔子擁有兩個子宮,兩個子宮輪流妊娠,速度很快。
繁殖能力這麼強,加上兔子的奔跑能力也不弱,自然生存能力就很強。
自然界就是這樣,所有動物都擁有生存下來的本能,不斷地適應周圍環境,不可能沒有任何反抗能力。動物們總是在不斷權衡躲避捕食者和打贏捕食者,並選擇一個更適合的進化方向。
當然這需要漫長時間的積累,同時也是在無數次試錯後才會最終選擇,選擇的結果就是如今動物存活下來的模樣。
事實上,當人類這種擁有“變態”優勢的物種出現之前,自然界基本上沒有動物會因為捕食者的原因而滅絕,它們會不斷調整自己,進化出更適應環境的本領。
下面說說第二個誤區。
對於進化論,不少人都有一個誤解,認為進化是有方向可以遵循的,一定是從低階逐漸演化到高階。實際上,進化從來是沒有方向的,是非常隨機的行為。
計劃其實就是繁衍過程中的基因突變,而基因突變本身就是沒有方向的,大自然只會選擇更加適應環境的基因突變。
食草動物進化出攻擊性武器,確實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它們的生存率,但理論上進化的方向有無數個,進化出攻擊性武器的機率實在太低了!
適應環境的方法有很多,進攻性武器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某種意義上來講,更好的防守也算是“攻擊性武器”。比如說羚羊快速的奔跑能力能把豹子等食肉動物累趴下,讓豹子主動停止捕食。
同時大自然會不斷地進行全方位平衡。假如食草動物能夠完全對抗食肉動物,結果並不是食草動物勝利,反而會更快地走向滅絕,因為食草動物太多,就沒有足夠多的草養活它們,整個食物鏈也會徹底坍塌,這是一種災難性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