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人們常說母愛是最偉大的,母親疼愛自己的孩子,願意為孩子吃所有的苦。可是在很多孩子心裡,他們對母親是又愛又恨,不知道母親到底是愛自己還是討厭自己,為此糾結不已。

8歲的童童是一個可愛的女孩子,她的父母性格溫和、知書達理,在周圍人眼裡就是一對知識分子,兩人長相也好看,穿著打扮更是簡單樸素,童童的同學都羨慕她。

但是隻有童童覺得父母根本不愛自己,尤其是母親,童童眼裡的母親虛榮攀比、不講道理,根本不是別人說得那麼好。

這天童童的堂妹來家裡玩耍,被舅媽抱在懷裡,親戚之間寒暄聊天,後來舅媽正要帶堂妹回家的時候,堂妹卻看上了童童的玩具,跟舅媽說想要。舅媽絲毫不管教自己的孩子,張口就要這個玩具,童童媽當場就要做主把玩具給人家。

這時候童童著急了,大聲反對:“這是我朋友送我的聖誕禮物啊,不能送人!”但是媽媽卻說“這個玩具值什麼,我回頭再給你買一個。”

童童非常生氣,連連拒絕,卻沒有作用,眼看著媽媽就把東西給堂妹了,童童憤怒之下砸壞了玩具,舅媽很嫌棄:“壞了那我們不要了。”客人走後,寶媽還把童童批評了一頓,說她太小氣。

童童哇哇大哭,抱著壞了的玩具跑回臥室裡,寫日記控訴親媽:“她就是討厭我,她壓根不喜歡我!”

說來也是無奈,這種事現實中真不少,越是脾氣好的人越被人欺負,在成年人的人際關係中更是如此,寶媽性格溫和所以只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卻不敢反抗別人的“欺負”和為難。

而且在這類父母眼裡,孩子對自己的東西沒有“權力”可言,親戚朋友家的孩子來要,父母隨手就給了,還不允許孩子不高興,否則就是沒出息。殊不知,被這樣對待過的孩子,如果真心很在意自己的物品,會因此對父母特別失望。

父母隨意處置孩子的東西,有什麼壞處?

1.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對自己的物品多半有“佔有慾”,正如對父母也有佔有慾一樣,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什麼是“我的”,但是他們保護自己物品的能力有所欠缺,就會把希望寄託在父母身上。

因此父母不顧孩子的意見,隨意把孩子的東西送給別人,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覺得父母不能幫自己保護“財產”,不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好夥伴”。

有些孩子在成長中越來越不信任父母,越來越不服從管教,正是這種信賴感的夥伴關係逐漸分崩離析的結果。

2.孩子容易變得缺愛

孩子感受自己被愛很簡單,就是相處和物質兩方面,父母擁抱、親吻、哄孩子玩,與給孩子食物、玩具一樣都是最直觀的愛的體現。

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給予孩子的物品是具有特別價值的,正如孩子小時候也特別珍惜朋友送給自己的禮物一樣,其中的感情價值是無價的。

如果父母隨便就把孩子的東西送給別人,孩子會覺得自己得到的愛被瓜分了、被否定了,就會變得疑神疑鬼、變得缺愛。

3.感受不到被尊重,容易引發仇恨

有些孩子對於自己的物品“看得很開”,他們樂於跟別人分享快樂,會主動送東西給其他小孩,但是這要建立在孩子願意的基礎上。

在孩子的眼裡還沒有世俗的“討好”,送東西給別人,一定是送給自己喜歡的人,不會送給讓自己討厭的小朋友。

所以當別人來要孩子的東西時,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不要強行讓孩子同意,這樣做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

父母直接替孩子做主贈送物品,尤其是送給孩子討厭的人,那麼在孩子眼裡父母相當於是向自己討厭的人“屈服”了,有一種“輸了”的感覺,是很“沒出息”的。

4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和義街道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學雷鋒志願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