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章子怡和週一圍主演的電視劇《上陽賦》已經迎來大結局,和原著的結局有所不同,劇中的蕭綦並沒有選擇稱帝,而是和王儇一起退守寧朔,這也讓很多觀眾覺得意難平。
但如果拋開原著,只看這部劇的劇情,就可以得知蕭綦並沒有想過要當皇帝。
1.蕭綦不願干涉朝廷內政其實在蕭綦被封王的那一刻,朝局就已經有了根本的變化,向來皇族和士族都是相互平衡的,而多了一個寒族出身的王,無論他傾向於哪一方,都會讓另一方變弱。
而作為寒族稱王的代表人物,在皇權和士族的制衡之下,蕭綦並不想和任何一方有所牽扯,於是他利用邊境的侵擾來自保。後來他放走賀蘭箴,也是有這方面的顧慮。
飛鳥盡,良弓藏,武將永遠不能沒有仗打,沒仗打,就沒有兵權自保。
而在子律謀反之後,朝內的危機比邊境的危機更大,蕭綦只能留在京城,但看到士族們的長期迂腐,皇帝卻無動於衷,他還是決定帶胡光烈等人回寧朔,但沒想到在此之前已經身處於子澹和賀蘭箴的陰謀當中。
2.蕭綦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實際上面對士族出身的王儇,蕭綦是有些自卑的,所以他才會向王儇隱瞞兩件事情,一是隱瞞自己一直在接濟死去兄弟的兩個孩子,二是一直用自己的軍餉去接濟死去將士們的遺孤。
但王儇願意陪蕭綦繼續把這種“慈善”事業進行下去,還願意拿出自己的全部嫁妝,以及做商業擴充軍費來幫助蕭綦,這才讓蕭綦能夠跨越寒族和士族的鴻溝,同時也對自己的身份更加認同。
反觀肅毅伯宋懷恩,同樣是寒族出身,他面對京城的繁華,物質豐裕,朝廷爭鬥,卻逐漸淪陷。
於是宋懷恩便有了身份認同的障礙,他沒法再保護這股初生的力量,堅守自己寶貴的東西,於是讓自己變成士族階層,同流合汙。
3.蕭綦的反抗只為報仇雪恨楝羽山之變後,眾多寧朔帶來的兄弟慘死,蕭綦也險些戰死,在敵暗我明的情況下,蕭綦率十萬寧朔軍回京城。
回到京城後的蕭綦,用了一系列的極端做法,告訴朝廷和幕後黑手們,他回來了,而且回來就是要翻你的天。
有人說蕭綦跨越君臣之禮是有不臣之心,那是因為他知道子澹就是幕後黑手,只是他沒有十足的證據,連身在局外的王藺都能猜到,蕭綦又怎會猜不到呢?
幾次侮辱子澹,卻又給他臺階下,帶十萬大軍進京,卻又按兵不動,這是在告訴那些士族們,蕭綦就是你們頭上的劍,讓他們坐臥不安,以後再也不敢放肆。
當需要蕭綦做選擇題的時候,他只是望了望那個沾滿血的少了一角的龍椅,他守住了那個有所不為,換了另外一種方式去守護他所堅持的道。
帶王儇回寧朔,並告訴世人,他隨時出山,所以至少在他所在的朝代,無人敢反,也無人敢亂。
所以,至少在這部劇中,蕭綦並沒有想要當皇帝的心,他對自己的身份是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