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1》

很多時候出門約茶時,帶一泡中火肉桂出去,一不留神就容易默默被排到鄙視鏈底端。

茶桌上的眾人,看著淡橙黃的茶湯,無一不是一副看到“外山茶”的鄙視神情

巖茶圈裡,中火、輕火這類的巖茶,常常被人公開“處刑”。

比如 ,“這茶一看就不咋地, 葉底怎麼還帶點綠?正巖茶怎麼可能焙這麼輕的火?”

比如,“這款肉桂的火焙得這麼輕,是不是外山茶經不起焙啊?”

再比如,牽扯到玄學上,“喝這麼輕的火,你小心會寒凝溼滯入體!”呃,真不知道,這麼有意誇張的言論,說的是巖茶,還是千年寒冰。

再再比如,搬出“巖韻”這一巖茶界的話題王,“焙火輕的巖茶,喝不到巖韻!”

……

奇了怪了,焙火輕的巖茶,究竟惹了誰?怎麼動不動就會被人一臉嫌棄,分分鐘要被眾口熏天“社死”呢?

甚至於,在這樣的輿論引導下,不少茶友在喝巖茶這件事上,已經走入魔道。

其實,按照“焙火越高,巖茶巖韻越顯”的想法,一條道走到黑。

那反而得擔心,這麼些年下來,你從一款款高火、病火茶裡遇到的是“暈”而不是“韻”!

《2》

什麼是巖韻?武夷巖茶的巖韻跟火功高低有關嗎?

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巖韻是藏在巖茶骨子裡的東西,是與生俱來的,不受焙火的影響。

將巖韻擴充套件開來講,就是“巖骨花香”,這是一種很奇幻的感受。

巖骨,也就是巖茶的風骨。由茶湯內豐富的諸多物質,混合而成的一種勁道。

當你將茶湯咽入的剎那,能體會到茶湯的綿勁,內容豐富,綿中帶剛。清帝乾隆的“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形容裡,用“骨鯁”二字型現巖茶的巖韻感,可以說是神來之筆!

而花香,可以算是武夷巖茶的外衣,擁有鮮妍嬌嫩的底色。

好的巖茶,要有香,有水,有韻。而巖骨花香則是它們的高度概括。遇上香氣寡淡,或者香氣輕飄,茶香易散,或者香氣簡單,層次單一的巖茶,都不符合好茶的定義!

武夷巖茶的巖韻形成,離不開特定的物質基礎——山場。

巖巖有茶,非巖不茶。

生長在正巖山場裡的巖茶,受到獨特的小氣候環境影響,生態好,漫射光多,坑澗溪流等調節周圍環境的水汽,而巖壁的風化剝落物,能為茶園土壤提供充足的養分,包括氮磷鉀,以及其他微量元素。

享受著得天獨厚生長先機的正巖茶,才有機會逐漸積累形成“巖韻”的物質。

從巖韻的形成可以看出,一款巖茶有沒有巖韻,關鍵靠的不是焙火,而是山場!

一款在外山茶園長大的肉桂、水仙、大紅袍,即便在做茶時,焙火技術再爐火純青,也不能無中生有的變出巖韻!

除非是,遇上外星人半夜過來,連夜給外山茶施了魔法,才能化腐朽為神奇,讓外山茶焙出所謂的“巖韻”!

《3》

焙火越高的巖茶,巖韻會不會更顯?

不不不。

長期以來,受商業輿論影響,很多茶客已經形成了巖茶焙火輕,則巖韻感弱的錯誤偏見。

又或者是會錯了意思,將巖韻直接與“重口味”畫上等號。

按他們看來,焙火越高的茶,茶味越重,茶湯喝起來醇厚濃稠,有一種厚重感充斥口腔。這種感覺,才是“巖韻”。

殊不料,這是錯的。要不信,大可做一個實驗。

喝巖茶時直接將一泡外山肉桂,增加到15克一次來沖泡,也會出現味覺上的“醇厚感”,衝撞你的味蕾。難道,這也算是“巖韻”?

何況,近些年在武夷山觀察到的情況,山場越好的巖茶,大家在焙火時,越是小心翼翼。就怕一不小心,焙壞了,成本極大,損失慘重。

同時就巖茶的焙火情況看,部分焙了輕火的正巖茶,反而更能盡善盡美地保留下,山場環境所賦予給一泡茶的獨特風味。

要是焙茶時,直接下狠手,直接往下焙,火功越來越重,只會導致巖茶內部的大量物質,不斷地流失。

最終焙出來的產物,即便原料山場還不錯,但照樣讓人感受不到那股清晰直接的巖韻。

何況巖韻作為一種獨特的山場氣息。它是一種地域風味,擁有辨別個性。像開山坪的“馬肉”,就跟桃樹窠的“馬肉”,風味嚐起來,大不一樣。

但這些山場特徵差別,一旦在焙茶時,火功太高或者焙火操作不當,容易弱化巖茶的巖韻特徵。

尤其是過高的火,還會掩蓋、削弱、甚至嚴重流失巖茶的山場個性辨識。

所以,焙火越高的巖茶,巖韻就越顯,這壓根就是偽言論!

一款已經焙火程度突破極限,葉片將近變成炭的巖茶,香不再,味已變,還能有哪門子“韻”可談?

《4》

韻這個詞,比較抽象。

很多人的印象裡,但凡跟“韻”字沾邊的事物,都是一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高深模樣。

正因如此,很多人喝不懂巖韻。

這點,恰恰也給了部分商人“鑽空子”、“渾水摸魚”的空間,拼命在巖韻上面做文章。

單單是在近一兩年,就已經闢謠過不少,關於巖韻解釋的奇葩說。

有的人說,武夷巖茶的巖韻,就是一股石頭味。當你喝不懂巖韻時,就去多聞聞岩石的氣味。

這一說法,簡直在搞笑。站在石頭路邊大半天,聞上一整天的“岩石味”,也讓你弄不懂什麼是巖茶。

有的人說,武夷巖茶的巖韻要靠轉化,一般3年出陳韻,5年出酸韻……

這種謠傳,說得更扯淡。巖茶的巖韻明明靠的是山場,跟後期存茶有何關聯?還有“酸韻”這種獨創詞彙,背後的目的,無非是為一款款發酸的變味巖茶站臺,不可信。

還有的,就像今天提到的,認為巖茶火功越高,巖韻越明顯。

甚至還有人,大膽地直接將高火茶那種焙焦的味道,搬出“巖韻”來擋雷。

這一樁樁,一件件,光是看著就人覺得,天雷滾滾。

君不見,受到這些歪風影響,將酸餿味、焦味、青味等種種怪味,理解成巖韻的人,大有所在。

你以為,你喝到的是巖茶的“韻”。

殊不料,實則是被種種爛茶喝“暈”了!

《5》

之前有位茶友過來交流,她提的一番見解,我認為適合用在今天的結尾。

“重焙或輕焙沒有高低貴賤,焙火是為了替香“塑形”,如同化妝師。有的模特適合濃妝,有的模特適合淡妝,沒必要把人人都化成京劇臉譜。你是來欣賞模特的美,還是欣賞化妝師的油彩?”

誠然,武夷巖茶焙足火,湯更醇,味更厚,更符合老饕口味。

而焙火輕的巖茶,也有它的清新、爽口、花香馥郁等優點。

一味將巖茶圈定在特定火功,非焙火焙到足,否則看不上眼。

甚至還要誣告“焙火輕的巖茶,巖韻不顯”。

這實則,完全與大家的喝茶出發點,背道而馳!

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小說:男子第一次看3D電影,卻因為戴了2D眼鏡,意外發現影院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