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對辨別一個人是否是菩薩有非常詳細的解說,在魏晉南北朝和唐朝期間有三次翻譯這方面的經文,它們是公元420年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翻譯的《菩薩地持經》,公元431年劉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翻譯的《菩薩善戒經》,公元650年大唐三藏玄奘翻譯的《瑜伽師地論 菩薩地》。以下將根據上述三個版本的翻譯為大家介紹菩薩的行為規範,同時也是辨別一個人是否是菩薩的印記。
菩薩的第一個印記是樂於助人,這個印記有以下15條行為規範:
1. 菩薩生性慷慨大方,樂於幫助別人,不論自己所擁有的財物是多是少,都非常樂於佈施給需要的人,不論是對親人朋友還是陌生人,都以平等心幫助和佈施。當別人向自己求助時會感到深深的慶幸,不僅隨時樂於佈施和提供幫助,在佈施和幫助的過程中也都非常地喜悅,事情過後也不會追悔,而是會感到慶幸欣慰。
2. 如果別人有需要而自己卻沒有能力提供佈施和幫助時,會感到非常的慚愧,因此而勉勵自己要努力獲取財富和能力,以便將來有能力幫助別人;如果沒有錢布施,會樂於出力幫助別人。
3. 經常讚歎樂於助人的人和事,看到別人樂於助人時會發自內心地感到高興。
4. 當見到別人很小氣很吝嗇時,會適當地勸導他們多佈施,多樂於助人。
5. 見到值得尊重的長輩時會很熱情地站起身來問候,為長輩效勞。知恩念恩,能迅速、厚重地報答別人的恩惠。
6. 平常說話時言辭和臉色都很柔軟愉悅、誠實智慧,不會口出惡言粗語,也不會說沒有意義的閒話。如果有人詢問正當有益的事情,會毫不吝嗇地為別人詳細解說。
7. 如果別人遇到恐怖危難的情況,會力所能及地提供庇護,幫別人消除恐懼、脫離危難。
8. 如果受人所託保管東西,不論多麼貴重,都一定會絲毫無損地原物奉還。
9. 如果欠了別人的錢或者東西,絕對不會抵賴,一定會償還。
10. 對於共有的財產會如理如法地分配,絕不侵佔別人的份額。
11. 如果看到別人非常貪戀奢侈品或者特別好的東西,會勸導別人不要太痴迷,因為貪慾會讓人心智迷亂。
12. 會勸導別人不要欺詐,自己就更不會做欺詐別人的事了。
13. 喜歡幹大事業、賺大錢,不喜歡做小事情,因為這樣才能具備幫助別人的能力。
14. 對酒色娛樂遊戲這類令人玩物喪志的事情一旦沾染,會心生慚愧,快速舍離,不會沉溺於中。
15. 對不屬於自己的非法的財物,不論大小多少都心無貪念。
這第一個印記也叫佈施波羅蜜,或者檀波羅蜜。
菩薩的第二個印記是對人的態度很柔和慈愛,總是很留心注意不傷害別人、不讓別人難過,這個印記有以下17條行為規範:
1. 菩薩的心意和言行通常都很柔和慈愛、清淨無染,不會對別人起噁心、害心、憤恨心,不喜歡做傷害別人的事,比如殺害打罵等。
2. 假如菩薩偶爾失態起了傷害別人的念頭,程度也不會非常嚴重,持續的時間也會很短,會立刻感到不安和慚愧,迅速恢復仁慈和悅的心態,然後由衷地懺悔,希望以後不要再犯。
3. 菩薩生性仁慈賢良,對人常懷慈愛之心、憐憫之心,對待每個人都像對待自己的獨生子一樣愛護,不喜歡用武力兵刃等威脅恐嚇虐待別人。
4. 菩薩知恩念恩報恩,以孝養父母師長和有德之人為人生的志向和樂趣,對有恩有德之人非常尊敬有禮貌,主動迎接、打招呼問好,沒有絲毫的傲慢之情,能熱情周到地招待和效勞。喜歡尋覓和拜訪德行能力高超的善友。
5. 菩薩做事情時會機敏地選擇恰當的時機和好的方法,善於順應別人的心意,因此能事半功倍、成效顯著;不會遲鈍愚蠢。
6. 菩薩說話常常帶著笑意,容顏舒和,目光平穩,主動跟人打招呼問好,不會愁眉苦臉。
7. 如果有人向菩薩求助,菩薩會好言好語且誠心誠意地給與安慰和幫助,不會敷衍推脫。
8. 菩薩透過正當的途徑求財謀生,不會為了賺錢活命而使用虛偽欺騙等不正當的手段。
9. 菩薩喜歡從事利益大眾的事業,要麼幫助別人成就事業,要麼自己積極創業,同時也勸導鼓勵別人從事利益大眾的事業。
10. 菩薩如果見到別人作惡,比如相互殘殺、打罵誹謗、飢餓乾渴、寒逼熱迫等讓人受苦的行為,會感同身受,覺得比自己受苦更難過,並憐憫這些造作惡業的人,希望幫助他們改過遷善。
11. 菩薩非常謹小慎微地遵守佛戒,以便將來得到善報,即使自己只是犯了很輕微的過錯也會感到恐懼不安,擔心將來受惡報,對嚴重的犯戒就更不用說了,會非常畏懼,如此重視才能很好地受持戒律。
12. 菩薩會積極參與幫助別人從事正當事業,比如農業、商業、畜牧業、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政治司法、求財致富、財產保護、金融借貸、公益慈善、婚喪嫁娶、集會活動等。
13. 菩薩不會參與害人害己的事情,比如打鬥、爭吵、恐嚇等對自己和他人都沒有利益的事,並會勸阻別人不要做這些惡行。
14. 菩薩樂於跟與自己受持同樣戒律的人合作共事,利益成就他們的事業,共事時會遵守公約,與同事和睦相處,順應同事的指示,不違背別人的意願,並且會向通達事務的能人諮詢請教以便將事情做好,即使是以自己的事業受損或廢止為代價,也要幫助別人的事業成功,這是因為菩薩所有的事業都是為了幫助別人,不是為了成就自己。
15. 菩薩心常溫潤、柔軟純淨,總是利益愛護救拔別人,不會發怒惱害別人,假如偶爾失態生起了惱害別人的心思也會很快滅掉,迴歸到賢善的心態,因為菩薩非常敬重戒律,不願犯戒。
16. 菩薩說話尊重事實,誠實不欺,不說挑撥離間的話,不說沒有意義的話,言辭總是很柔軟,不會粗言惡語,菩薩對自己的下屬也不會粗言惡語令他們難過,對其他人就更加不會了。
17. 菩薩對別人的善行很愛樂隨喜,即使沒有人問也會主動地如實稱讚,有人問則更加樂於宣揚。
這第二個印記也叫戒波羅蜜,或者屍波羅蜜。
菩薩的第四個印記是對所做之事能勤奮快速地推進,因此而很早起床、很晚才睡,不會貪圖睡覺和躺臥的舒適,也不懼怕寒暑飢渴的困苦,這個印記有以下6條行為規範:
1. 菩薩對自己所做的事勇決樂為,精勤不捨,不生懈怠,善於思考好的做事方法,力求將事情圓滿完成。
2. 菩薩如果決定啟動一件事情,不論是世俗的事業還是超凡脫俗的道業,心意必定會很堅固,不會半途而廢,事業如果還沒圓滿完成,絕不會中途反悔,或是懈怠退縮。
3. 菩薩即使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名利地位,也會對自己所作的事不休不息、精勤用功,不會因為已有的成就而鬆懈懶散。
4. 菩薩能勇猛無畏、毫不退縮地接手難以成就的事業、探索最終極的真理,不會輕視自己,不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實現難辦的事業,也不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成就最圓滿的佛果。
6. 菩薩在面臨巨大的艱苦時也不會懼怕,能用強大的毅力克服艱難困苦實現目標,小小的困難就更不在話下了。
這第四個印記也叫精進波羅蜜,或者毘梨耶波羅蜜。
菩薩的第五個印記是樂於思考和觀察真理,喜歡住在沒有人很安靜的地方,以增進自己的學業和修為,心思不會散亂,很專心致志,這個印記有以下9條行為規範:
1. 菩薩生性聰明、機智、敏銳,對深奧的道理有很強的領悟能力,能迅速理解和掌握,記憶力很強,即使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也能清晰記憶,因此能在別人忘失時幫助提醒。
2. 菩薩生性淡泊安樂,很少有負面的情緒和煩惱,不貪愛迷戀,不嫌恨憤怒,不昏沉迷糊,頭腦很清明,不過度興奮,情緒很平穩,因此能做出正確的推理和決斷,心有主見,不會猶豫疑慮。
3. 菩薩心中如果出現了煩惱,能很快滅除。
4. 菩薩不喜歡嘈雜喧鬧,喜歡安靜,因此嚮往深山老林這種人跡罕至的地方,覺得這種地方是遠離塵勞的安樂之地,適合專心學習和修行。
5. 菩薩喜歡思維利人利己、令眾生安樂的正當事業,不會胡思亂想一些沒有價值或者自尋煩惱的事。
6. 菩薩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快樂安穩,對壞人都總是以慈悲心利益,幫助他們棄惡從善,對其它人就更好了。
7. 菩薩如果見到別人受苦,會心生悲憫,並想方設法地努力去幫助他們脫離苦難。
8. 菩薩不親近壞人,喜歡並尊敬性格安靜的人。
9. 菩薩在遭遇親屬病亡、錢財喪失、身體受傷甚至死亡時會安然忍受,不會憂愁煩惱。
這第五個印記也叫禪波羅蜜,或者靜慮波羅蜜。
菩薩的第六個印記是天生對一切事情、語言音聲、學問道理、技術方法等都能知曉通達,不頑固遲鈍,不限制自己的知見範圍,不愚蠢痴呆。雖然知道一切,但心不沉迷、不放縱。對錯誤的見解、不正當的事情能明察秋毫,有思維分析、審查驗核的能力,因此不會被別人欺騙愚弄。這第六個印記也叫般若波羅蜜,或者智慧波羅蜜。
玄奘譯經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