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星艦SN10降落地面幾分鐘後,又爆炸了!

星艦SN10落地後爆炸

獵鷹9號現在回收基本很穩定了,成功率超過99%。而且星艦原型機SN5、SN6也做過150米跳躍,都能正常降落地面。為什麼到了10公里的高空飛行,降落地面就要爆炸了?

要說到這個,我們就要首先知道老馬搞星艦的路線——技術迭代,這和一般航天技術發展有什麼區別呢?

“穩如狗的獵鷹9號回收”

航天是高技術、高風險的事業,所以一般航天製造都是透過在基於現有技術,透過充分全面的論證與設計,逐層對需求和設計進行細化,並考慮充足餘量,論證萬無一失後才開始製造。一旦通過了驗證,即使再繁瑣也不會去改動,生怕引發新的風險。傳統航天主導的是政府,追求的是安全及形象,穩定是第一要義,不能冒進。

大國形象和名片的港珠澳大橋

而馬斯克造星艦是基於商業目的,商業航天除了安全,還要考慮的是成本!商人做事情不想盈利,還叫什麼商人?只要是通過了安全的門檻,降低成本就變成第一要素。

星艦的技術迭代方法是透過工程方法尋找最優之道。首先設計出成本低、理論可行的接近極限模型,然後不斷測試,找出問題進行改進。透過這種反覆“設計、開發、測試”流程的週期迭代,實現試驗資料與經驗的快速迭代與反饋,從而使得創新技術能夠更加穩妥可靠的在型號飛行任務中使用,形成開發流程良性迴圈,實現整體技術水平最優、成本最低。

星艦概念圖進化

聽起來很輕巧,但是做起來很難,主要表現如下:

1、這些極限模型比較脆弱,沒有經驗可參考,都是基於理論資料和理想狀態下的計算機模擬,預估引數與實際情況可能會有較大出入。

2、星艦屬於前無古人的事情,沒有石頭可摸,設計、製造、測試過程可能存在一些沒考慮到的事情,甚至是一些低階的錯誤,星艦原型機測試過程就多次出現此類問題。

網友支招的星艦二級著陸腿渲染圖

3、快速技術迭代,創新技術的融入,可能會面臨多次失敗,就像當年愛迪生數千次失敗才找到合適的燈絲一樣。而火箭一次失敗的損失、影響要大很多,能承受長期的失敗,需要的不僅僅是財力,還有勇氣。

一旦找到成功的極限引數,後面就好辦了, 增加什麼東西,最佳化哪些方面?放寬多少餘量,達到什麼安全程度,都是隨心所欲的事情。這也是星艦一路炸過來的主要原因。

在星艦SN8測試回收降落失敗的時候,很多網友都說為什麼不提早翻轉,為什麼不多開一臺發動機等。其實如果老馬不計成本,只是要想星艦著陸成功,其實那都不是難事,但是這樣的星艦肯定不是老馬想要的那種!

星艦和獵鷹9號對比

星艦原型機SN5、SN6的150米起跳順利著陸,表明了控制的可行性。但是從10公里高空自由落地下來,速度更高,艦體結構受力更大,這對飛控系統要求肯定高很多,經歷幾次失敗是必然的過程。

老馬之所以堅持一臺發動機著陸,那是因為從理論上是可以的。這次SN10爆炸出現不明原因,加上要競爭月球著陸器(3家競爭者,3月份要淘汰1家),所以很可能在接下來的SN11放鬆餘量,使用兩臺引擎著陸,得先給個成功形象不是?

3家月球著陸器概念圖

剛關注星艦的人可能會覺得星艦測試太慢,看不過癮。但是從全球航天領域看,你會發現星艦的進度可以說是驚人的。SN10成功著陸後才爆炸,SN9落地姿勢不對、SN8降落速度沒控制好爆炸……SN1耐壓測試爆,Spacex在原型機上已經取得巨大進步,而時間僅僅過了一年!

星艦快速迭代圖

最後說說超重型獵鷹(星艦的一級),記住是超重獵鷹,不是某“磚家”在新聞上說的重型獵鷹火箭,會被笑掉牙齒的。

星艦一級雖然要並聯28個發動機,而且艦體高度比二級要高,但是它的技術難度其實小於二級。一是有獵鷹火箭的經驗可參考;二是一級沒有氣動佈局,不需要高速再入;三是一級不直接載人,安全係數要求低一些。

當然不是說星艦一級沒有難度,畢竟難度都是相對而言的。9米的直徑,28臺發動機控制、承力結構、並聯共振、捕捉回收等,都不是容易解決的問題。但是相信老馬的這種技術迭代方法,也相信目前基本“穩如狗”的獵鷹9號,一級炸的次數不會多於當初實現獵鷹火箭回收爆炸的次數!

建造中的超重型部件

正如老馬所說,造星艦並不一定需要突破性技術,用工程方法就可以做出來。如果哪裡出現問題了,一定是方法路線沒找好。

話粗理不粗,我們很多機器裝置製造都是基於一百多年甚至幾百年前的理論,但是正是由於不同組合方式,裝置一直可以更新換代,效果超乎想象。

4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泰劇《數到十就親親你》:腹黑攻“狼入羊窩”,呆萌受手到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