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長輩是基本的禮儀,在生活中我們也從小被教誨,要尊重比自己年長的人。不過在我國的很多農村,關於“長輩”的定義很不同,並不是憑藉年齡來定義,而是用排行來區分。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產生了奇特的現象:有的人年紀明明很輕,卻成了“長輩”。
小男孩因“輩分”走紅,村裡擺席要等他出場
之前有位網友回老家參加了一場婚禮,卻被一個習俗給震驚了。當時他正坐在酒席上,菜已經上桌卻發現大家都沒有動筷子,大家都只顧著聊天。由於酒席上很多都是上了年紀的長輩,他們沒動筷子,這位網友自然也不敢輕舉妄動。
過了一會之後,有個十七八歲模樣的後生走了進來,神奇的是他落座以後,周圍的長輩都非常默契地紛紛動起了筷子。看到這幅情景網友也很疑惑,不明白這個男孩究竟是什麼來頭。後來他悄悄問了一下家裡人,家人告訴他這個男孩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在村裡的排行卻很高,比在座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輩分都高,按照農村的習俗,輩分高的人沒到場是不可以動筷子的。
瞭解了其中的緣由之後,這位網友也很是感慨,還特意給這位“年輕長輩”照相。隨後他把這件事發到網路上,也引發了大面積的探討。有的人覺得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值的後人傳承。也有的人覺得這是陋習,應該糾正過來,更何況這位年輕長輩滿臉寫著尷尬,未必喜歡這樣的身份。
按照傳統排行論尊卑有何利弊?
一、好處
1、民間文化傳承
輩分這件事如今似乎只有在農村地區還在流傳,而且每個排行前的名字都比較統一,這種習俗流傳百年,如今依然成了民間文化的重要部分。有些地方依舊在按照排行論尊卑大小,很多老年人也樂此不彼,其實這也是文化的一種傳承。
2、拉近彼此的距離
農村是一個開放性的社會,鄰里之間沒有什麼秘密,鄉親之間互相幫襯。有了輩分作為約束,人們之間的禮節雖然多了,但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有輩分的嚴格分明,親戚之間也會互相走動,逢年過節也都會送禮表示尊敬,這也是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二、壞處
1、給年輕人造成壓力
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成為焦點,有些孩子年紀小小就被人稱呼為“叔叔”“姑姑”,這些孩子雖然表面上答應著,也總是需要配合父母做一些不情願的事情,面對比自己年紀還大的後輩們,往往會感覺到壓力很大。相信對於這個人群來說,內心更願意在合適的年齡裡有符合的身份,無端被抬高未必會覺得開心。
2、給彼此造成尷尬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例子,讓一個二三十歲的人喊一個小孩尊稱。如果是在公眾場合,想必很多人其實是叫不出口的。但無奈的是,逢年過節在父母長輩的“逼迫”下還只能乖乖就範,但其實內心很拒絕。原本很和諧的關係,有可能會因為稱謂過於尷尬而導致彼此的關係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