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最近臺灣鳳梨的事情可謂是沸沸揚揚鬧了一週,說實話,自從停止臺灣鳳梨進口以來,臺灣民眾承包了我一天天的笑點,曾誇口說要每人一天吃18公斤解決鳳梨滯銷問題的黃創夏,也道了歉,但最終還是苦了果農還有運輸師傅,真是眼淚都哭不出來。

鬧歸鬧,可是被禁止入關的鳳梨終究是要解決的啊,有寶島美女說大陸太窮吃不起臺灣鳳梨所以停止進口,那既然都賣不到大陸了,就從官員帶頭吃起來吧?一天三餐少不了鳳梨了,宵夜下午茶甜品更是少不了鳳梨,熱心的民眾甚至為“灣灣”們制定了一週七天三餐不重樣的菜譜,吃不起鳳梨的我們,可謂是對“灣灣”們操碎了心。

話雖如此,其實還是有很多人是不知道鳳梨和菠蘿到底什麼關係的,更是有一知半解的科普博主美食博主,跳出來強行解釋菠蘿和鳳梨不是一個東西,其中最有力的一個論點就是,菠蘿要摳去裡面的心,還要泡鹽水之後才能吃,而鳳梨直接削皮就可以吃。

這些人怕是沒有吃過甚至沒有聽過中山的神灣菠蘿,神灣菠蘿削皮就可以直接下口,無需進行泡鹽水,簡單來說鳳梨就是菠蘿的一個品種,可是在這些商家的潛移默化宣傳下,大部分人也預設接受了鳳梨和菠蘿是兩個東西的形象了,就跟20多年前剛出現在市場上的蛇果一樣,其實就是大蘋果,屬於蘋果的一種,為了抬高價位硬是無中生有了蛇果這個名字。

先來看圖中兩個菠蘿的區別,左邊的比較白水分少吃起來比較甜,內行人叫“母”鳳梨,右邊的黃澄澄,水份多甜度卻有所下降,是“公”鳳梨,兩者有啥區別?只是民間的叫法罷了,並不是植物學上它們同屬菠蘿。

【菠蘿歷史】

菠蘿原產地南美洲,由西班牙人發現它時,覺得長得很像松果,於是命名pina de indes(印度松果),西班牙菠蘿最後的名字就是pina,之後西班牙人把它帶到菲律賓種植,應該是有菲律賓華人把菠蘿帶到福建、廣東、海南臺灣一帶種植,它的名字並不是直接音譯,而是各個地區不同叫法。

【菠蘿演變】

新馬泰地區菠蘿被稱作黃梨,香港內陸依舊叫菠蘿,現在只有臺灣叫鳳梨,就像橙子她們非要叫柳丁一樣,這是因為在臺語語言體系裡做出的演變區別。

臺語中,鳳和王發音相同,所以也有人寫作王梨,但其實原本應該叫做黃梨,如今叫鳳梨僅僅是個美麗的意外,由於它的果肉是黃色,所以最早被稱作黃梨。

客家話中王和黃也是同音字,黃梨寫法在某些地區也會被寫成王梨,所以不管是叫鳳梨還是菠蘿,王梨還是黃梨?其實指代的都是同一種水果。

另外加上現在菠蘿品種繁多,除了果農和商家有幾人能分辨所有品種呢?再加上商業上的競爭營銷,可以造成大家認識上的偏差,鳳梨菠蘿之爭就水到渠成了,那受益的是誰大家明白了嗎?

【辨別方法】

教大家一個最簡單的辨別方法,葉子沒有鋸齒狀的就是鳳梨品種,不用浸鹽水削皮直接吃的,葉子鋸齒狀的就是我們俗稱的菠蘿,價格相對比較便宜,要浸鹽水,它們之間的關係就是紅蘋果和青蘋果的關係,不要再跟著別人屁股走了哦。

最後提醒大家,無論是哪種菠蘿大家都不可以多吃哦,少吃能開胃健食,多吃則傷胃,別聽臺灣專家一天18公斤胡扯。

12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推薦兩部古言大神精品,《表小姐》已完本,《錦鄉里》即將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