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的2014年,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一起脫離烏克蘭,隨後作為兩個主體共同加入俄羅斯聯邦。對這個當時世界的熱點事件,大體存在三種觀點:
第一,克里米亞本來就屬於俄羅斯,只不過透過公投走了法律程式,除俄羅斯自己,當時還有11個國家贊成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
第二,認為克里米亞的公投違反烏克蘭憲法,屬非法無效,包括歐盟和七國集團在內的國際社會普遍持這一觀點,但這仍阻止不了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
第三,持中立態度,因為俄羅斯、烏克蘭和克里米亞的歷史太過複雜,有些事確實很難說清,既然不是當事國,就不願表態了。
1954年,為了紀念俄羅斯和烏克蘭合併300週年,赫魯曉夫大手一揮把當時的克里米亞洲劃給了烏克蘭。按說在一個國家裡,這樣的區劃調整也屬正常,不管是歸俄羅斯烏克蘭管轄,克里米亞都是當時蘇聯的一個州。然而誰能想到,30多年後蘇聯就解體了,克里米亞的歸屬一時間成了歷史遺留問題。
剛開始,克里米亞歸屬還沒成為大問題,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忙著恢復元氣,在俄羅斯調解下,克里米亞成為烏克蘭的一個自治共和國,俄羅斯則租借塞瓦斯托波爾作為黑海艦隊基地,三方倒也相安無事。隨著後來西方介入和極端民族主義勢力的興起,烏克蘭局勢動盪不安,終於在2014年爆發了克里米亞危機。
也就是說,克里米亞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烏克蘭內亂導致的,其實回看一下歷史,今天東西烏克蘭的衝突亂局早在幾百年前就註定了。
我們知道,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同宗同源,都是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歷史上曾在基輔羅斯時期完成統一。
到13世紀初蒙古人打來後,東斯拉夫人朝相對偏遠的莫斯科一帶轉移,羅斯部族也逐漸分裂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三個支系,其中俄羅斯和烏克蘭分別被稱為大俄羅斯和小俄羅斯,兩者關係之親密可見一斑。
到了14世紀,烏克蘭逐漸脫離基輔羅斯,開始形成具有自身語言、文化和生活習俗的單一民族。身處四戰之地,烏克蘭此後相繼抵禦蒙古人、日耳曼人和波蘭立陶宛人的入侵。這一時期,東北羅斯也走上統一之路,形成現代俄羅斯的雛形,而西南羅斯則在波蘭立陶宛統治下形成現代白俄羅斯和現代烏克蘭的雛形。
畢竟與俄羅斯有著東正教共同信仰,同時為了應對西邊波蘭立陶宛和南邊奧斯曼帝國的共同威脅,1654年,烏克蘭哥薩克領袖請求接受俄羅斯統治,當年,烏克蘭與俄羅斯正式合併,開始了兩國為期337年的結盟。
由此看來,烏克蘭當時選擇加入俄羅斯也是無奈之舉,面對多方威脅,它只能投靠一方,而民族宗教相近的俄羅斯自然是首選。從俄羅斯角度看,與烏克蘭聯盟當然是好事,如果這塊富饒的土地被對手佔領,不知將給後來的俄羅斯帝國製造多少麻煩。
此後的歷史證明,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結盟確實給雙方都帶來了好處。
兩國合併不久後的1676年,俄羅斯—烏克蘭聯軍就開始共同抵抗土耳其和韃靼軍隊入侵。後來,兩國聯手從土耳其手中奪取黑海沿岸大片領土,1783年,俄羅斯帝國正式把克里米亞納入版圖。
吞併克里米亞後,沙俄開始向這裡遷移俄羅斯人,克里米亞韃靼人的比重逐漸下降。對於烏克蘭,雖然大部分地區都在沙俄統治下,但在西烏克蘭,多數中小貴族為東儀天主教徒,甚至還有不少信仰天主教的波蘭人,他們當然對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沒什麼認同感。
為此,沙俄從18世紀末開始在烏克蘭全境推行同化政策,在語言上推廣俄語壓制烏克蘭語,在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實行俄羅斯化。然而,作為東歐大國的烏克蘭畢竟不是小小的克里米亞,俄羅斯的同化政策在這裡並不成功。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克里米亞在德國、烏克蘭、蘇俄和後來的蘇聯間幾度易手。二戰後,蘇聯對克里米亞韃靼人與德國人“合作”展開清算,數十萬當地人被遷徙到中亞和西伯利亞。
當然,“改變當地人口比例”是俄國人的拿手好戲,無論在遠東的海參崴還是在歐洲的加里寧格勒,隨著俄羅斯人陸續“填充”進來,克里米亞逐漸形成今天俄羅斯人佔多數的局面。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的僅是原蘇聯在國際上的地位和權益,而克里米亞隸屬於同為加盟共和國的烏克蘭,雖然拒絕承認1954年的區劃調整,但從以上歷史來看,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領土要求似乎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