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厲校麟 攝影 | 智勇
編輯丨聞琛
導讀
40多年前,臺灣戲劇市場一片荒蕪。賴聲川在臺灣輔仁大學唸完英文字科,轉而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戲劇藝術碩博。那時的臺灣,大學都還沒開設戲劇專業,而現如今,臺灣自小學至高中已將戲劇課設為必修科目。今天,在文藝圈,戲劇成為了一種“產業”,親子兒童劇市場熱熱鬧鬧;在教育圈,戲劇課日益得到關注,每年都會冒出大大小小的戲劇教育論壇。本次專訪賴聲川,我們與大導聊聊戲劇教育與他的戲劇人生。
賴聲川接受外灘君專訪
“我自己的人生方向來得比較晚,念大學的時候並不清楚自己要走戲劇這條路。”
上海美羅城賴聲川專屬的上劇場休息室,伴著劇場里正在演出的《寶島一村》,賴聲川盯著牆上的現場直播電視,頭轉回,接過我第一個問題。
賴聲川,享譽國際的戲劇導演,BBC稱他為“現今中文最頂尖的劇作家”,《亞洲週刊》評其為“亞洲劇場之翹楚”。
92年電影版《暗戀桃花源》 賴聲川與林青霞
2015年《賴聲川的創意學》一書出版,配了一本小冊子——《賴聲川創作筆記》,32頁,記錄了他1979年博士二年級起至2015年創作演繹的作品,其中有我們熟知的《暗戀桃花源》《如夢之夢》《寶島一村》等。
他的名聲和劇作,無需再多言。
那麼,當戲劇處於文藝圈邊緣中的邊緣,他怎麼就跑到美國讀戲劇去了?對於“跨國跨專業”之問,賴聲川形容自己“是在一種奇怪的幻想中,選擇了戲劇”。
“我的興趣愛好很廣,美術、攝影、電影、文學、音樂,無所不好。在我眼裡,只有戲劇,才能滿足我所有的興趣。”
希望有一天,“上”劇場如“下”館子
上劇場入口,賴聲川眼中的“劇場魅力”
6年時間,投資將近1億,賴聲川在上海鬧市徐彙區商場美羅城的五樓,打造了專屬劇場。劇場開張兩年不到,終於讓之前表演工作坊的劇目在大陸有了屬於自己的舞臺。
“我們跟西方的社會結構不同,吃個晚飯上劇場看個戲,在歐洲的德國、法國尤其是英國,這樣的文化習慣已經上百年,而我們才十年左右,教育跟不上也是合理的”。
賴聲川在多次媒體採訪中介紹,之所以取名為“上劇場”,三個原因:第一,在商場的五樓,要往上走才能找到;第二,它在上海;第三,它是個動詞,希望有一天,上劇場看戲就如人們日常下館子。
話鋒一轉,賴聲川聊到我們的教育,亞洲的孩子們從早到晚都在忙於完成課表上的東西,卻沒有時間真的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玩”。
“美國之所以冒出各種頂尖人才,如喬布斯,他並不是搞藝術出身,但這個人就是很有創意和想象力,那麼他的創意哪裡來,不是等上了大學才有,而是在他小時候,就被鼓勵‘玩’。
在一個比較古板保守的思想國度裡,其實想象力是不被鼓勵的,我們要強化理工科,要有更多的科學家,在這些領域,需要流程、標準和規矩。”
這番話,讓我覺得平時我們一直在大談特談的“鼓勵孩子想象力培養創造力”等等,若放在一個社會發展需求背景下,似乎頓時就成了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
劇場史詩《如夢之夢》2015年北京演出前,
賴聲川在排練現場
在賴聲川看來,如果真的要培養想象力,要從小讓孩子們接觸世界上最偉大的創意,比如偉大的繪畫、雕刻、電影,及偉大的舞臺劇。
“戲劇在中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非常弱勢,我們堅持數十年,現在一窩蜂地,都覺得文化創意產業很重要,可是有多少人真正關注過文化創意是什麼?是不是隻在乎‘產業’這兩個字?”
其實,看劇也是一種戲劇教育,需要一個人具備文化鑑賞能力。西方國家的看劇習慣,已經深入到整個社會的文化意識裡面,這與濃厚的人文教育氛圍密不可分,我們一下子想補,也難,只能慢慢來。
創作兒童劇,不要把孩子當孩子
去年,賴聲川與小女兒賴仙芸合作,創作了首部兒童劇《藍馬》。
《藍馬》源自賴聲川給兩個女兒編的床頭故事,如今開始為兩個外孫女“瞎編”。說“瞎編”,是因為故事在兩代人那裡從來沒有結尾,賴聲川看著孩子們的反應,即興發揮,目的就是哄孩子們睡覺。
賴聲川給外孫女講故事
有家長看後認為,這部劇和一般的兒童劇不一樣,不鬧騰,小文藝。相比市場上推出的熱熱鬧鬧強調親子互動的兒童劇,確實不同。
賴聲川也曾提出自己不會去模仿當下流行的兒童劇模式,當然也看體裁合不合適,《藍馬》本身是一個故事,並不適合互動。
“藍馬這樣的戲,有三四歲的小朋友,也有十幾歲的小學生,都會非常安靜地被帶入到劇情中去,帶到奇妙的故事裡去。”
在未來,賴聲川甚至還會嘗試沒有佈景的空臺兒童劇,他相信單純透過演員的表演,孩子們擁有的想象力,足以讓他們投入及理解。
“不要把孩子當孩子,要把他們當成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賴聲川一再強調。
他給自家兩代人們講睡前故事,也是把他們當成大人來講,並不會因為是給孩子們聽,就刻意進行“潤色”。
還有一點,賴聲川特別提到,親子兒童劇日益火爆,但他發現,大部分在從事兒童劇創作的朋友,設定的年齡有點低,也就是說,很多戲只適合三四歲的小朋友看。
為了連線戲劇與“孩子”的紐帶,賴聲川設定了一個環節,讓孩子們有機會與《藍馬》演員一起登臺同唱主題曲。
採訪當天,在美羅城一樓,熱鬧嘈雜的商場人流中,我看到孩子們一個個清唱,參加海選,爭取在暑期《藍馬》演出時的登臺機會。而這首主題曲《需要一個聲音》是賴聲川親自作詞作曲,頗有民謠風,在本次專訪影片的背景音樂中,就可以感受到一種美好與單純。
賴聲川首部兒童劇《藍馬》劇照
之所以會有此舉,也是因為上劇場希望讓更多小孩在父母的陪伴下走進劇場,接受戲劇教育並愛上戲劇文化。
《藍馬》描寫一位極有鋼琴天賦卻面臨困境的小女孩琦琦,她的媽媽一心想要培養她成為鋼琴家,但她內心深處卻渴望寫一首屬於自己的歌,發出自己內心的聲音……
琦琦打小和外公一起生活,外公送給她外婆留下的吉他,心情不好時,琦琦拿起吉他,彈奏起外婆以前唱過的歌。此時,房間的窗外突然出現一匹受傷的帶翅膀的藍馬。琦琦瞞著父母,養著這匹藍馬,用歌聲幫助藍馬恢復健康。藍馬帶著琦琦回到它的國度,在那裡,曾經是燦爛藍色的馬都變成了灰色。琦琦鼓起勇氣,努力歌唱,全心投入拯救藍馬國度的工作……
劇透了《藍馬》劇情,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出,《藍馬》探討的是親子教育話題,所以《藍馬》,既是寫孩子們看,也是家長們需要思考的一個故事。
“教會孩子獨立思考和對世間萬物的尊重,要比替孩子事無鉅細地安排他們的人生更重要。”
這是賴聲川關於《藍馬》,說得最多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