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電影院的爆米花是特許經營店裡的主要商品,它們的香味甚至激發了市場策略和食譜,但是電影院裡曾經不是這樣瀰漫著食鹽和黃油的誘人香味。爆米花的歷史很久遠,但是爆米花和電影相聯絡是不久的事——這種味道與位置的共生關係挽救了大蕭條時期搖搖欲墜、幾近崩潰的電影業。

大約8000年以前,墨西哥類蜀黍(一種樣子不像我們今天所知穀物的野草)中孕育出了玉米。能製作爆米花玉米,實際上是一種內部疏鬆、含澱粉多,外部堅硬的玉米,因此加熱的時候內部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它是中美洲最早培育的玉米品種之一。“它傳到了北美和南美,但是就我所知,它只在南美存活了起來,”Popped Culture:A Social History of Popcorn的作者安德魯·史密斯(Andrew Smith)如是說。最終,貿易把這種特殊的玉米品種帶到了北美。“最有可能,北美的捕鯨者到智利,發現了這種爆米花玉米,覺得它們長得非常可愛,就在19世紀早期把它帶到了北美,”史密斯解釋道。

在爆米花玉米傳到北美洲東部的時候,迅速擴散開來。那裡的人們覺得爆這種玉米很有趣,爆米花這種零食就迅速流行起來,1848年出版的《美語詞典》就收錄了“爆米花”這個詞條。爆爆米花也就隨處可見、隨處可得,尤其是在娛樂場所像是馬戲團和集市。事實上,只有一處娛樂場所沒有爆米花的身影——那就是電影院。

爆米花流行的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流動性:1885年查爾斯·克里斯特(Charles Cretor)發明了蒸汽爆米花機。機器的流動性使爆米花成為在戶外體育賽事、馬戲團或集市招待顧客最好的商品。爆米花不僅流動性好,而且它可以不依靠廚房大量生產,這是其他膨化零食,比如薯條缺少的(最早的薯條是在廚房少量生產的,不適合零食大量需求)另一個使爆米花比其他零食更流行的原因在於製作時候迷人的芳香,這是街旁小販售賣的優勢。然而,電影院此時還不允許街邊零食進入放映廳。

“電影院不想和爆米花沾邊,”史密斯說,“因為他們想要模仿劇院裡的一切,鋪設了漂亮的地毯,他們不想爆米花的碎末掉到上邊。”電影院努力吸引有文化修養的觀眾,他們分心處理特許經營者製造的垃圾,或者是觀影時吃零食產生的煩人聲音。

當1927年有聲電影誕生的時候,電影院面向更廣大的群眾開放,因為識字能力不再是觀影的要求(早期默片的字幕使文盲受限)。到1930年的時候,每週的觀影人數達到了9000萬。巨大的人數創造了可以更大盈利的可能——尤其是電影的聲音可以蓋過零食——但是電影院老闆依舊猶豫把零食帶進影院。

大蕭條時期為電影和爆米花創造了絕好的機會。為了尋求便宜的消遣,觀眾大量湧入影院。一包爆米花5到10美分的價格也是大多數觀眾可以消費得起的。對於承包商來說爆米花玉米也是值得投資的,10美元一大包的爆米花玉米粒能用很久。如果電影院裡的人看不到這個巨大的商機,街邊小販卻不會錯過:他們買了自己的爆米花機,在電影院外面像要進去看電影的觀眾售賣爆米花。正如史密斯所說,早期的電影院在衣帽間外邊掛著標識,要求觀眾寄存衣帽和爆米花。爆米花也就成為了最早的影院中偷偷摸摸攜帶的零食。

不僅為了維持影院的外觀,早期的電影院沒有建造合適的通風裝置,不適合早期的爆米花機。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觀眾攜爆米花入場,電影院老闆也不能忽視這個商機。所以他們把電影院的大廳租借給小販,允許他們售賣爆米花(更像是在影院前的街道上)。小販們沒有抱怨這個安排,因為這可以拓寬他們的生意——他們既可以賣給觀眾也可以賣給街上的人。

最終,電影院老闆意識到如果他們自己來賣的話,會獲取高額利潤。對於很多電影院來說,賣爆米花幫助他們度過了經濟大蕭條。1935年,電影院生意低落。“但是那些開始提供爆米花和其他零食的倖存了下來,”史密斯說。例如,達拉斯的連鎖電影院在他們的80家裡面安裝了爆米花機,但是拒絕在5家最好的影院裡,因為他們認為賣爆米花不夠高階。兩年內,有爆米花機的影院利潤上升,沒有的利潤下降。電影院老闆最終明白特許經營能使他們獲得高額利潤,於是他們在電影院裡都安裝了爆米花機。

二戰使爆米花和電影院的關係更密切了。存在競爭關係的零食像糖果和碳酸飲料都經受著糖原料的短缺,實行定額配給,因為過去糖類出口國像菲律賓切斷了對美國的出口。

到1945年時,爆米花和電影的關係非常牢固:美國消費的半數以上爆米花是在電影院中。在電影開場前(有的在電影放映中間),電影院為他們的特許經營商店大做廣告,吸引觀眾去大廳買零食。這其中最出名的要數1957年上映的一段40秒長的廣告Let's All Go to了。

2000年時,因為文化和歷史價值,這段廣告被美國國會圖書館珍藏。

即使有這些市場策略,20世紀60年代時電影院還是發現他們的爆米花銷量下降了。原因就是一項新科技——電視的發明——減少了人們去影院的需求。“50年代的時候爆米花業萎靡,因為人們逐漸開始在電視上看電影,而不再去電影院,”史密斯說。

爆米花在家裡吃得不多,主要因為在家裡不易製作:消費者需要有爆米花機、油、黃油、食鹽和其他材料才能在家制作他們看電影時最喜歡吃的零食。為了減輕這一負擔,一項新產品問世了——EZ Pop,商家宣傳為“無所不包的爆米花機”——只要將其放到爐子上就會自動製作。在EZ Pop之後,Jiffy Pop,有著相同原理的著名家庭自制爆米花也問世了。爆米花變為簡單易制的零食後,在家裡也流行起來。20世紀70年代,微波爐在家庭裡越來越普及,爆米花更加興盛。現在,只需按一下按鈕,就可以在家享用爆米花了。

爆米花進入家庭之後,傳統的爆米花和電影之間的聯絡,或者說爆米花和娛樂之間的聯絡依舊存在。一家德國電氣公司,Nordmende,甚至用用爆米花來宣傳微波爐,宣傳它是“平日電影的好夥伴(sponsor of the midweek moive)”。

現在,透過流行電影中的廣告或者是“電影院風格”的微波爐爆米花,爆米花行業和我們晚上在家看電影密切相關。但是爆米花和電影的關係不僅在於電影院大廳的氣味或者是家庭電影業的改變,它還改變了爆米花行業本身。經濟大蕭條之前,大多數售賣的是白色爆米花——黃色爆米花玉米那時還沒有大規模商業種植,價格也是白色品種的兩倍。但是電影院裡的買主更喜歡黃色爆米花玉米,因為可以爆得更多(膨脹的更大)。而且黃色可以給人以塗抹黃油的錯覺。人們習慣了黃色爆米花也就不願意購買白色品種,要求購買“看起來和電影院裡一樣的”今天,白色品種佔了10%的爆米花玉米種植量,而剩下的大都是黃色(還有一些其他顏色的,比如藍色或者黑色,可以忽略不計)。

爆米花和電影的關係自古有之。近些年,高檔的影院在全國興起,它們也重新發明爆米花零食的模式。電影院讓電影有懷舊風格,努力讓去電影院看電影和看現場表演一個感覺(像過去電影院老闆曾經嘗試的)。正如一個擁有九家分店的高檔電影院,iPic電影院的CEO哈米德·哈什米(Hamid Hashemi)所說,“想一想去看百老匯現場演出——我們的影院提供那種感覺。在我們的影院呆的平均時間是4小時。”iPic電影院還向顧客提供爆米花,但是他們的中心轉向提供高檔餐飲,諸如小麵包幹之類。

即使對於高檔電影院的需求增加,哈什米不認為爆米花會被淘汰。“爆米花是你能得到的最便宜的零食,對於很多人來說它還像是儀式一樣的東西,”哈什米如是說,表明對於電影院老闆來說,這種便宜的零食永遠不會喪失它巨大的吸引力。

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打官司為什麼不能直接和律師籤協議,反而要透過律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