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祖先抬頭仰望星空時,有一些“先知者”開始思考人生,開始思考廣袤的大地,開始思考地球以外的世界,正是這種對未知事物的好奇,促使人類祖先開始有意對“神秘世界”進行探索,在此過程中推動了人類智慧以及人類文明的提升。
然而,在對未知領域的探索過程中,由於認知水平的限制、對物質資源利用程度的約束,人類也付出了非常重的代價。特別是近幾十年,人類逐漸拓展對太空探索的深度和廣度,巨量的花費、無法預測的產出,以及一定機率下的失敗,都使得航空航天事業發展程序顯得無比偉大,也無比悲壯。為了彌補載人航天對宇航員的生命威脅,科學家們不得不選擇一些動物來代替人類進行相關的太空實驗。
第一隻被送上太空的“寵物”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從此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序幕。為了在隨後的太空發射中,為載人探測提供實驗資料和積累經驗,在1個月後的11月3日,前蘇聯應用史波尼克二號發射了第二顆人造衛星,在這個衛星中搭載了一位特殊的“乘客”,即小狗萊卡。它因此成為了世界歷史上第一位飛上太空的地球生命。
為了隨時監測萊卡的身體狀況,科學家們在它的身體表面和身體內部都安裝了感應器,它的呼吸和心跳資料能夠即時傳送到地面。與此同時,科學家們將萊卡送入了專門設計的加壓密封倉內,身體被固定,在它的前面一定距離處安裝了一個攝像頭,
當時前蘇聯向外宣佈,小狗萊卡跟隨著航天器,在距離地面1600公里的軌道上“飛行”了一個星期,最終萊卡吃了為它準備的最後一頓“晚餐”後,平靜地死去了。然而,40多年過去之後,曾參與這項實驗的一位科學家向外界透露了事情的真相,萊卡並非在太空中生存了那麼長時間,而是在衛星發射的幾個小時之內,萊卡在糊里糊塗中,經受了高溫、高壓和過度驚嚇而死亡。可以想象,當時這隻在實驗中表現得最乖的狗狗,臨終時會承受多麼大的痛苦。小狗萊卡的屍體,也一直在太空中圍繞著地球飄蕩。
送入太空的黑猩猩由於當時美國和前蘇聯正在進行如火如荼的“爭霸”,其中在太空探測領域同樣十分激烈。前蘇聯在進行太空探索時一開始走在了前列,美國肯定不甘心,於是相繼也進行了諸多探測活動,而將一些動物送入太空做相關的實驗這一任務自然也在列,美國這一次選中的是一隻黑猩猩。
當時選中的是一隻動物園裡的“動物明星”-猩猩哈姆,在發射升空之前,對哈姆進行了系統培訓時,培訓時還將其與其它30多隻猩猩一同訓練,結果哈姆同樣脫穎而出,測試出的智商水平在這些受訓的猩猩中是最高的。在此之後,為了讓哈姆能夠更加準確地執行好相應指令,對其進行了近3年長時間的“特訓”,完成好了可以得到香蕉獎勵,完成不好就要受到電擊。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地遭受電擊,最終在3年之後,哈姆能夠百分百完成人類對其下達的指令,具備了升空的條件和能力。
最終,在1961年1月31日,哈姆乘坐火箭進入了太空,當時“飛行”的軌道距離地面260公里,飛行總時長為16分鐘。根據科學家們給哈姆隨身佩戴的檢測器顯示,雖然飛行的過程中,哈姆要經歷嚴重的失重影響,但是在太空服的保護下,哈姆的“心態”非常平穩,表現得比較“鎮定”。
在完成太空“飛行”實驗之後,哈姆乘坐返回艙降落到了大西洋上。當工作人員尋找並解救出哈姆時,沒有發現哈姆的身體受到什麼傷害,也沒有什麼異常的情況。為了肯定哈姆的表現,工作人員拿出了蘋果和桔子對其進行了獎勵。隨後,經過常規的身體檢查之後,哈姆重新被送入動物園,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換一個動物園,以便讓更多的人們前來,親眼目睹這隻“明星”的風采。
黑猩猩哈姆最後怎麼樣了?就這樣,黑猩猩哈姆在人們的關注下,一直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然而,令科學家們詫異的是,一般黑猩猩的壽命普遍在40-50年,而哈姆則是在1983年的時候於北卡羅納州的動物園內死亡,當時其年齡只有25歲,顯然比正常的黑猩猩的壽命要短很多。
科學家們透過研究分析,在排除了偶然性和突發性因素之外,認為哈姆的死亡,有較大的機率與它曾經上過天空有關,太空複雜、惡劣的環境,極有可能對哈姆的身體造成了不可逆的極大傷害。
基於此,科學家們更加註重了對太空環境特徵的深入研究,特別是針對失重、低溫、高輻射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了一系列詳盡的實驗。為後來人類宇航員的順利、安全地執行太空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人類在渴望生存和發展的同時,對未知的嚮往和追求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源泉。與浩瀚的宇宙相比,地球是多麼的微小,人類是多麼的無助。在歷史車輪不斷向前行進的過程中,人類的探索腳步同樣不會停止,我們會記住對地球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我們會記住在探索過程中的犧牲和代價,也包含那些為我們人類做出貢獻的其它生物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