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導讀:“渣男基因被發現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01 渣男的必要條件:D4DR基因

上世紀末,耶路撒冷的理查德·埃布斯坦實驗室發現了一條與個性相關的基因。而如果這個發現發生在今天,肯定會成為引發各類“拳師”幹架的大新聞,因為這個發現似乎是在對我們宣稱,“渣男是基因決定的,而且也是可以被基因檢查所識別的。”

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說到渣男我們會想起什麼?

喜新厭舊,始亂終棄,對現有配偶不滿足,總愛尋求固定關係外的刺激關係。當然,不負責任、易怒可能也在廣義上歸屬於渣男範疇,但是最核心的還是“在追求異性上喜好不斷尋求新刺激,喜歡冒險”

為什麼有的人會天生喜歡刺激呢?

我們的喜怒哀樂,各種情緒本質上是體內各種激素的表達,我們的高興與沮喪,往往都是外界刺激觸發了某項激素的釋放,從而影響到了我們的行為表現。當然,它們也影響了我們對於愛情的行為表現,比如苯基乙胺會讓我們陷入浪漫感覺,多巴胺會激發我們的性慾望,內啡肽與後葉加壓素讓我們願意穩定在一段親密的關係中......

實際上大量的成癮毒品就是能夠刺激我們分泌各種激素的化學物質,它們以更大劑量的激素分泌來模擬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滿足感,從而讓人沉迷並走向毀滅。

而這些耶路撒冷的學者的發現,就是在11號染色體上的D4DR基因在影響我們的多巴胺受體,簡單來說,就是它能影響多巴胺對我們的刺激水平。每個人身體內都有這個基因,但是這段基因序列的長短不一。越長的基因對於多巴胺的捕捉能力就越差,對多巴胺的刺激就越不敏感。

好傢伙,D4DR基因越長的人對快樂越不敏感!

能讓正常人滿足的快樂,對他們來說不值一提,更多的新奇事物才能獲得像正常人一樣的滿足。他們容易對身邊事物感到厭倦,需要不斷尋求新的刺激。他們不滿足固定的配偶,他們更願意去約會更多的異性。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就是我們大眾流行文化中所口誅筆伐的“渣男”。

然而這一切只是解釋了機理,只能說一切看起來在理論上是OK的,現實又是怎麼樣呢?正所謂“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這種多巴胺不耐受性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行為呢?相較於那些短基因序列的人來說,“渣男”們的行為會有多大不同呢?

這還得上資料。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個名叫迪恩·哈默的美國學者在一個大家族中進行了實驗,結果他發現這家人中離經叛道,喜歡新奇事物的人往往都有著長長的D4DR基因。

一個大家族的人數可能太少,缺乏統計意義,但它的意義在於成功剔除了文化干預的影響:來自同一個大家庭的人,他們在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傳統習俗上是一致的。現在可以把這個實驗推廣到更大的人群中了。

新的實驗結論簡直聳人聽聞。

在異性戀男子中,擁有長基因的人,和一個男人發生性關係的可能性是短基因者的6倍!在同性戀男子中,擁有長基因的人,和一個女人發生性關係的可能性是短基因者的5倍!

也就是說,多巴胺為新奇帶來的刺激,甚至能影響人們本來的性取向。可見這群“渣男”為了體驗新奇,可以直男變彎,也可以基友愛上美嬌娘。

當然,長基因的人性伴侶數量也比短基因者數量多。

“渣男”無疑啊。

聽到這裡,深受渣男綠茶痛恨的普羅大眾可能對此深惡痛絕,恨不得馬上普及基因檢測,讓我們好離這些渣男渣女們遠遠的,讓他們斷子絕孫。

但問題並不是這麼簡單,哈默的統計研究指出,D4DR基因對喜好新奇的口味的解釋只能佔4%,多巴胺也好,人類行為也罷,是由多個基因多種激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至少有10條基因對喜好新奇的口味有著影響,而對於個性有影響的基因可能有500多個。它們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能產生至少100萬種以上的個性組合。

我們尚不清楚D4DR基因長短是如何與其他500種基因相互作用的。所以僅就多巴胺受體—渣男理論來說,長D4DR基因只是個必要條件,遠遠談不上充分。更不要說,讓人成為“渣男”的機制可能遠遠不只這麼一個。

簡而言之,只有部分“渣男”的行為能用這套機制解釋,而擁有長D4DR基因的人也不一定就是渣男。

02 IGF2R基因:智商的一種影響因素

即便你真的比普通人擁有旺盛的好奇心,你也不一定註定是渣男,因材施教很重要。

如果當一個孩子在早年就發現有旺盛好奇心,不滿足簡單刺激的表現時,家長和老師可以充分開發這個孩子的這一先天特性,讓他們去接觸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而不是把視野只停留在飲食男女的簡單生理需求上。

現代的心理治療就在利用這種基因研究的成果,比如對於天生羞澀的孩子,以往的教養方式都是要求強迫他們和人接觸,融入他人,但實際上效果往往事與願違。

但反過來,如果告訴孩子羞澀是他們先天與生俱來性格的一部分,讓他們在接受這個現實的基礎上,以合適的步調和節奏去和需要打交道的人交往,雖然他們可能註定不能成社交達人與萬人迷,但是完全可以展現出討人喜歡的一面,並能夠得到尊重,找到自己的朋友與生活歸宿,甚至在不需要過多社交的領域取得成功。

所以對於雞娃的家長來說,儘管天天聽專家說要注重孩子的性格發展,但一定要搞清楚,“性格發展”是尊重孩子與生俱來的性格因勢利導,而不是讓家長們自行“塑造”孩子的性格。

既然性格發展需要因勢利導,那家長們關心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決定孩子成績的智商,是不是能夠任意後天塑造呢?我們買的學區房,讓孩子們上的各種天價補習班,真的能讓孩子考上清北,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嗎?

這個問題要複雜一些,首先我們得要明白,智商並不像性格,它所反映的並不是一個具體特徵,而是一套人為設計題目的成績。

但這套題目的設計可能是很主觀的,特別是在把一些文化背景知識加入到問卷時。比如美國人在20世紀初為申請移民的人測智商時,使用了大量英語語言中的“梗”,這對於非英語國家的移民相當不友好,但這樣卻可以讓高傲的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愉快地給其他族裔打上“低等”標籤。

所以智商的測試只能侷限於答案唯一,與日常經驗、知識積累無關的問題,它不能判斷一個人的創造能力與實踐能力。它所反映的是一個人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的能力。一般而言,智商測試成績越高的孩子,學習吸收新內容的能力越強。

在這個前提下,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實驗,最後的結果是遺傳對智商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後天的環境。在同一屋簷下長大的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智商成績千差萬別,可在不同環境下長大的雙胞胎,成績差異卻幾乎和同一個人做兩次智商測試一樣。

為什麼先天的作用如此之大呢?

生物學家又嘗試在基因上找到答案,羅伯特·普洛明和他的團隊發現,在人類的第6號染色體上的IGF2R似乎和智商有一定關係,這段基因的作用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複雜,它主導胰島素樣蛋白和糖分的分解,而人們在應對複雜問題時,高智商得分的人,這條基因表現的更活躍,體內的葡萄糖水平下降幅度較大。

簡而言之,在動腦時更有效率使用體內葡萄糖的人,智商越高。

和影響性格的D4DR“渣男”基因一樣,IGF2R基因對智商來說也只是一種影響因素。但它的發現確實印證了統計學上的結論:有的東西是先天遺傳的,我們無法通過後天教育改變。

但這並不是後天教育沒有意義,可專家認為,後天教育的價值更像是給孩子提供足夠的營養。

營養不良會影響孩子的身高,但是給孩子吃得太飽,卻只能讓孩子橫向生長,而青少年肥胖甚至會讓青春期提前到來,從而讓孩子長得更矮。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個人的身高水平是由其基因決定的,適當而健康的營養只能讓孩子達到自己預期的身高水平。

同樣,適當的教育能讓孩子在相應的年齡達到相應的智商水平,過度的教育不但不會再提高孩子的智商,甚至會給孩子的生長髮育帶來極其負面的心理影響。

這聽起來似乎很悲觀,在孩子智力生長的過程中,我們並不能幫上什麼太多的忙。但好訊息是,同齡孩子間的智商水平的平均差異並不大。

那為什麼有的孩子能上清華北大,我的孩子打死也讀不進書呢?

因為智商只是影響成績的一個維度,孩子的抗壓能力、鑽研能力、自律性、興趣也是決定學習成績的關鍵。但這些東西哪些是基因決定的?哪些是我們可以改變的呢?

天機洩露太多了,如果你想知道答案,開啟這本《基因組:人類之書23章》,你會找到更多問題的答案,關於我們的生老病死,我們的喜怒哀樂,我們都能在基因中找到答案。

延伸閱讀《基因組:生命之書23章》

推薦語:萬分之一的基因差距帶來百分百不同的生命故事。馬特·裡德利基因三部曲,解鎖生命科學,破譯宿命論。華大基因CEO尹燁領銜翻譯,鍾南山、喬傑、王石等專家力薦。

5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可惜了贊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