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六部》(感知對話錄、69)
生存者:
人的精神需求被你表達出來了,信仰與現實的差距也被你表達出來了,宗教信仰是不是人的精神歸宿的問題也被你提出來了。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生活是人的生存需要,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需要,這兩大需要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奇怪的是,這兩大需要並不匹配,兩大需要不但脫節,而且產生了尖銳的矛盾,這就讓我們過的是一套,想的是一套;說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所受的是一套,所需的又是一套。更不可理解的是,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先天性的缺失精神關懷這種結構,我們只能在宗教信仰中尋求人的精神關懷,我們把專業的終極關懷交給了宗教信仰,這可靠嗎?宗教信仰是專為人的精神關懷而生的嗎?
感知者:
宗教信仰的目的是改變世界和改變人,它們不是專為人的精神而生,因為它們的切入方法或者說它們的存在方式是精神性的。所以,我們把它們作為了精神的寄託之地,這本身就是一種錯位,人們的精神存在不僅僅只有宗教信仰的方式,我們的社會生活應該就是人的精神存在園地,但是,非常遺憾,我們在生存的壓迫和擁擠的物質中忽略了經營人的精神性存在,以生存為主的社會模式,沒有給人的精神存在留下餘地。以生存為目的取消了人的精神存在,讓人在物質生活中流浪,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投入宗教信仰的懷抱是不多的選擇之一,因為宗教的精神意義有精神存在與關懷的可能性,這就成了我們的精神避難所。
我們在避什麼難?在避生存之難。當生存面臨重重困難,當生存邏輯引發無窮的災難,當人在生存的迷茫中找不到自己,我們極容易尋求另一條出路、在另一片天地裡遵循另一種規則和規律,我們把宗教看作一種超越於現實的可能性,以及達到理想境界的可能性。不過,當人們全身心投入到宗教信仰的懷抱,才逐漸發現情況絕非想象的狀態,宗教不過是另一種生存現實,它們營造的存在狀態內容不同,但並沒有超越生存的根本倫理邏輯,而某些宗教甚至強化生存的衝突,加劇了人與人的矛盾。人最基本的生命觀念被保留,生與死的倫理邏輯反而被強化,另一種空間、另一種境界、另一種規則並未使人得到根本的解脫,反而使人陷入到另一種困境之中。生命、物質、死亡、真假、善惡、美醜……等等概念進一步困擾我們,宗教信條往往使我們進入到另一種更不可把控的困窘之中,人反而會進入更深的迷惑。
這充分說明我們誤解了宗教的本質,我們誤會了宗教信仰的作用,我們誤用了宗教來達到我們想當然的目的。我們賦予了宗教無法承擔的使命,也就是說,宗教其實無力擔當人類沉重的命運,宗教根本揹負不起人類的全部希望,宗教更無法締造我們所需要的理想生活。我們一廂情願地把生存所遭遇的所有矛盾和問題交由宗教來解決是荒唐的,而宗教指示的地址、時空和倫理邏輯都與現實錯位,我們竟然容忍這種錯位的存在,我們反而用這種錯位來加大矛盾與衝突,用新的矛盾來掩蓋舊的矛盾,用新的痛苦來掩蓋舊的痛苦,所以,宗教信仰的最終結果是讓人失望的,這也是宗教信仰一直無法作為人類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原因。
我們都以為宗教信仰中不存在人間生存積攢的所有問題,至少宗教理念不是生存理念的繼續,殊不知我們錯了,宗教信仰僅僅是生存理念的發展、修正與補充,某些宗教信仰甚至是生存倫理的誇張。實際情況就是,我們試圖拒絕的人間法則,被改換了時空到宗教裡去接受;我們在人間社會吃這種苦,又心甘情願地到宗教信仰中吃另外一種苦,我們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信奉宗教的目的何在?這種拷問人們沒有進行,我們試圖用宗教信仰來達到什麼目的?通常的問答是,離苦得樂。
這是極為天真幼稚的想象,宗教信仰憑藉什麼能消除人間的一切苦難?以為某種宗教描述的存在形態能夠在自然規律和現實生活以外執行,這更是可笑,它為什麼要避開現實生活到另外的時空及另外的地址去執行?這種兒童式的想象竟然可以讓人相信,這實在匪夷所思,天堂及地獄選址的怪異竟然沒有引人懷疑,事實上已經證明了宗教的作用和意義,我們能將這種性質的存在當真嗎?(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