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女性們,女孩、女人、身體認知和心理認知中有女性部分的朋友們,婦女節快樂!
一年的日曆從頭到尾,排布了太多節日,慶賀我們與他人相關的幾重身份:兒童、青年、母親、戀人。但唯有今天的這個節日,將我們帶回到女性本身,讓我們享受作為女性的自己,純粹因為作為女性存在著而感到歡欣。
慶賀女性的自我,我們的身體與精神,我們的脆弱與勇敢,我們的激情與純真,我們的性與我們的愛。
今天書單所選取的,就是這樣的女性的作品。她們表達著自己的慾望,研究身體,直言愛慾,琢磨美麗,思考反抗。她們記錄著作為女性生存在世的澎湃樂趣,也賦予了女性身份重重疊疊的豐富層次。
△電影《雙姝奇緣》
身體的快樂女性自然與身體相關。
然而,什麼是女性的身體,女性如何感受自己的身體,如何取悅自己的身體,社會如何看待女性的身體,這些問題的答案卻不總是相同。
想對女性身體下一個永恆的定義,就好比想用鋼鐵的模具複製出水的形狀。女性的身體是流動的,有關於它的思考潺潺湧動,變動不居,每一次關於女性身體的體驗,都在沖刷著女性的概念,重塑著我們的自我認知。
1 《性學入門》——勇敢、科學地談論自己的身體。
擁有性慾可恥嗎?自慰是反常的行為嗎?為什麼女性總是難以達到性高潮?婚前性行為是否違反社會規範?在性問題上為何存在男女雙重標準?東方歷來就保守,西方一直就開放嗎?……
社會學家李銀河主編的《性學入門》一書告訴我們:“性是由社會和歷史建構的,而不是生理決定的”。
因為,瞭解性,就是了解我們自己。
△電影《看不見的世界》
2 《縱情夏日》——恢復身體與自然的聯絡,享受自然狀態下無裝飾的身體。
我們生活在一個容貌焦慮極盛的時代。輿論像放煙花一般,將身材完美、長相無可挑剔的女性形象釋放進網路中流通,普通人則以此為參照,開始了在鏡子前漫無止境的自我厭棄。
我們是否還能回到伊甸園時代,是否還能不帶羞恥、摒棄厭惡地直面自己的面貌與身體?《縱情夏日》中的迪安娜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靈感。迪安娜在森林中獨自生活,觀察郊狼,和自然的親密接觸,讓她回到了最赤裸自由的身體,最奔放無束的愛。
她的身體從緊繃而綴滿品牌符號的衣物中解放出來,柔弱纖細的異化審美被棄之不顧。她的身體不再是取悅他人,供人觀看的被動存在;現在,身體是她與自然相連線的渠道,每個毛孔都是觸手,每個細胞都是興奮的感測器:
“她的四肢百骸都在為再次來到戶外而歡欣鼓舞,終於可以走出她那棟在一整個春天的漫長雨季中連牆板都開始長毛的潮溼木屋。她蹙眉的表情只是因為專注,僅此而已。兩年的獨居生活已使她懶於打理自己的外表,在這方面她樂得做個瞎子。”
3 《寫在身體上》——透過愛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身體。
愛與身體的關係何為?愛的痕跡如何被銘刻在身體之上?
“愛人如硝酸。我對她的記憶就寫在身體上,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露易絲的存在。”
“你在我的肩膀上刻下你的名字,標上你的記號。你的指腹變成印版,在我的面板上敲下字句,在我的身體裡敲下意義。寫在身體上的,是隻有在特定光線下才能看到的密碼,是一生時光的累積。在這記錄的羊皮紙上,有幾處被反覆使用,字母像盲文般凸起可感。”
這是一篇講述愛與失去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慾望與歸屬的故事。在錯失了愛情後,主人公透過細數愛人身體的點滴,追溯曾經的愛的痕跡。在愛的注視下,普通的身體開始盛滿愛的光輝,被愛者成為獨一無二的玫瑰。“他看著我,他看得我全身美麗。”
△電影《獨自在夜晚的海邊》
愛的快樂無論是在大手筆的史家敘事裡,亦或是在街頭巷尾的飯後閒談中,男性的故事總少不了刀光劍影,英雄凱歌。而女性的故事呢,則更多由為愛痴傻的貞女怨女組成。
在論及“戀愛中的女人”時,人們往往是七分嘲笑,三分唏噓;就連“戀愛中的女人”這一特殊身份,也變得諷喻了起來。老調重彈的情話圍繞在這個身份周圍,一個被矇蔽了雙眼滿目天真的女人就坐在戀愛的粉紅空氣中浮想翩翩。
愛,作為一種追求,為更多進取、拼搏的目標讓了路;浪漫成為了前朝遺物,讓理性如臨大敵;而對激情的追求則往往被總結為人性的缺陷——尤其是女性的缺陷,是女人性格中致命的弱點,上升路上的絆腳石。
然而,果真如此嗎?
對愛與激情的嘲笑中,映照出來的是愛人們的痴傻,還是嘲笑者的膽怯和畏懼?我們是否會好奇,要有多強的生命力,才能始終渴望激情;心靈要清明到什麼程度,才能心甘情願地含笑吞食苦果?
且讀以下的“痴人之愛”吧。
△電影《獨自在夜晚的海邊》
4 《活過,愛過,寫過》——熱愛生命之人,當永遠選擇激情的生存狀態。
她一生都在堅定地追求真我與自由:
不顧一切與王小波熱烈相愛,全心投入中國婚姻、性與家庭研究,透過學術實踐打破偏見、為少數群體發聲……但人們眼中特立獨行的她,在除去種種標籤之後,只是一個敏感、純粹、為了愛和美而真實地活著的人。
這部名為《活過,愛過,寫過》的自傳出版後,有豆瓣讀者動人地評價道:
人間難得李銀河,不在於王小波,在於她是她自己。
偏愛書中那些和王小波無關的回憶,例如她在內蒙插隊的日子。靦腆生澀的少女,一腔熱情,在根本不適合種植的土地上日復一日地開墾,如同推巨石的西西弗斯。直到有天,她意識到,不應再狂熱盲從,要信就信從自己血肉上得來的真理——這大概也是她日後做學術的基調。這些記述真正勾勒了一個女性主義者的成長與省悟。
王小波說她有一種“讓人喜歡的傻氣”,親暱而準確。這種傻氣,是執拗、純粹又至情至性,所以才能打破社會偏見,才能從學術到私生活,都言行一致,“無有不可說”。
有趣的是,她自己並不太把這些優點當回事。單純、灑脫而不自知,是為大美。
5 《我要快樂,不必正常》——瘋狂愛留下的傷疤,讓我們得以辨認,得以迴歸。
“我從不服用毒品,我服用愛——瘋狂而無所顧忌的那一種愛。”溫特森這樣自我解嘲。《我要快樂,不必正常》是她的自傳,從封閉匱乏的童年說起,直到中年之後與生母相認,重見失落了的聖盃。一生中,她幾度服用瘋狂而無所顧忌的愛:因違反教會的禁忌,而在禮拜時受到審判;在聖像前大喊:我愛啊,我確實是愛啊。
溫特森意識到,瘋狂的愛會在我們身上留下傷口,然而,“自有傷口以來,我一生都在努力。要治癒它,代表著結束一種身份——定義我的身份。但癒合的傷口並非消失的傷口。永遠會有傷疤。我會藉著傷疤得到辨認。”
△電影《羅馬的房間》
6 《月光落在左手上》——“我認定這樣的可愛會跟隨我一生。”
餘秀華在採訪中談道,“如果真的是站在上帝的角落,我會遊戲人間,而不會付出這麼多真心來對這些人。現實生活中,因為付出真心而被打耳光的時候特別多,但倒也不覺得後悔。很多人覺得付出真心很丟臉,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感情付出會越來越少。我覺得不管是你愛別人或者你被愛都是非常珍貴的。”
我無法告訴你:
我對這個世界的對抗和妥協裡
你都在
所以我還是無所適從
無法給這切膚之痛的心思一份交代
只是一想到你,世界在明亮的光暈裡倒退
一些我們以為永恆的,包括時間
都不堪一擊
——《今夜,我特別想你》
7 《傾城之戀》——既然愛了就要愛得起。
人們愛說,張愛玲的故事裡有死氣冷氣。故事的結局悽悽,愛情也像空中樓閣,水上浮萍。苦楚的結局,一開始便都被料到了。然而,明眼看著這故事的,不單單是讀者。心知肚明卻依舊伸腳邁向愛情的,還有滿心清白的事中人。
葛薇龍如何不知道喬琪喬對自己淺薄的感情、自私的利用,“從此以後,薇龍這個人就等於賣了給梁太太與喬琪喬,整天忙著,不是替梁太太弄錢,就是替梁太太弄人。”但就是這樣,她也還是願意為了他燒完自己的第一爐香。葛薇龍看著街上被喚作“醉泥鰍”的站街小姐自嘲道:“她們是不得已的,我是自願的!”
萬事落尾,一切精心打算,微妙算計,都敵不過一句心甘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