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肩膀肌肉勞損的緣故,近1個月來,我每週都前往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行針灸治療。
病房裡多是大爺大媽、爺爺奶奶,滿屋子都說著家長裡短,只我一個小夥子,插不上嘴,便躺著身子靜靜聽著。
北京人健談,病房裡總是“熱鬧非凡”,像我這樣的“悶罐子”鮮見,真說和我“平分秋色”的,便是她了。
她呢,是位81歲的北京奶奶,來醫院治療肩周炎,與我照面了四五次。
其他話題她也不說話,只是聊到孩子的話題,她會說上幾句。說什麼呢?盡是自家“小朋友”這幾天的“可愛又煩心的事兒”來——嘴角老是流口水、吃糖卡到自己、衣服髒得像烏鴉……
我只道是奶奶的孫女兒,便問:
“奶奶,你家孩子幾歲啊?”
“哈哈,60歲了!”
這句話驚得我差點把肩膀上的針抖掉。
資料圖,並非文中奶奶
我這才意識到,奶奶每次來針灸時隨行的60歲大媽——我以為她是陪她媽媽來看病的,卻沒想到:竟是奶奶得時刻照顧著這位“老女兒”。
奶奶的女兒患有腦癱,儘管已經60歲了,仍無法自己照顧自己。
由於智力有缺陷,奶奶走到哪兒,都把女兒帶著,這一帶,就是60年。
治療之外的時間,奶奶一直拉著女兒的手,而奶奶治療時,女兒就在一旁坐著、自顧自地玩。
有時會嚷嚷兩句:“我想出去玩”,奶奶便“發狠”道:“不許去。”
女兒有糖尿病,奶奶也隨身帶著胰島素,需要的時候給女兒打針;
女兒嘴角流口水了,奶奶就盡力仰起身子幫她擦拭;
女兒衣服亂了,奶奶就躬身幫她拉平整……
一切不像是與60歲的女兒相伴,倒像是照顧6歲的女兒。
再深入交談才得知,奶奶的老伴兒癱瘓臥床,也要奶奶時時照料。
可奶奶總是洋溢著笑容,看不出什麼負面情緒。
一次,給她治療的張醫生問她:
“奶奶,您累嗎?”
奶奶卻沒有正面回答,她拿出女兒的醫保卡。醫保卡的正面是女兒40歲左右的照片,而反面則夾著一張女兒小時候的照片。
她把照片給我們看,嘴裡說著:“你們看,我女兒,用現在的話是不是呆萌可愛,多可愛啊。”
她又重複了遍:“多可愛啊,現在沒以前可愛了……”
治療結束後,我趕往地鐵站,正巧看到奶奶和她女兒在前面。
女兒的鞋帶散了,奶奶吃力地蹲下身,給女兒繫鞋帶,一旁幾個穿著時尚的高中女生,嬉笑著經過她們。
我停下來,靜靜地看著奶奶扶著女兒胖胖的身體起身,又順勢給女兒拍了拍衣服,拉著女兒的手,往家裡去了——往更悠遠的時光裡走去了。
晚上到家,我給媽媽打電話,接受著媽媽的詢問——
“吃飯了嗎?吃了什麼?北京冷嗎?今天累不累?”
我一一回答,又問了句:“媽,我小時候是不是也經常掉鞋帶啊?”
問出這話時,我心裡一下酸了。
我想起春節檔熱映的電影《你好,李煥英》。賈玲透過電影,呈現了母親對女兒無私的愛——“我的孩子,只要她健康快樂就夠了”
見到這位81歲的老奶奶,才知道,這對母親來說是個多珍貴的願望——
我仍然不知道這位阿姨的名字,但我又知道她們的名字——她們或許並不是行業的精英,也或許不是什麼老專家,但她們有一個偉大的名字:
母親。
【後記:這是一篇小散文,有感而發。敘述手法有文學性加工,但故事內容絕對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