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01

一個彈窗的故事

最近,我在做使用者增長。

在我們公司,這個職能放在了使用者產品組下面。

這是個挺常見的架構,因為看上去,使用者增長的工作也主要在C端。

但是,在實際專案中,做增長和做C端的思路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舉個實際的例子。

上回,我跟同事吐槽我們 App 裡一個不好的體驗。

場景是:「我開啟 App,點 icon 進入某個頁面,然後我想退出,按下返回鍵。」

結果,並沒有按我預期回到 App 大首頁,而是被底下的一個彈窗攔住了。

「確定離開?」

我感到有點蒙圈,甚至有點氣惱。

我要走了,幹嘛攔我?

就是這種感覺。

於是,我跟同事說:這個「返回時的彈窗攔截」,就像你到別人家做客,臨走了,你剛開門,突然主人衝過來,一把把門關上。

這個設計讓人覺得「魯莽」

同事說:不用那麼大驚小怪的,你看看,每條業務線都在這麼做。

我試了下,還真的是。

我猜想,之前的產品經理們這麼設計,無非是出於以下 3 點原因:

既然所有業務線都這麼做,我們不做的話,流量就被別人搶走了這個彈窗也有一些點選量,使用者可能真的對推薦內容感興趣也許是使用者點錯了返回鍵?我們做個二次確認也沒什麼不好

好像也有理有據,邏輯嚴謹。

這種做法真的對嗎?

邏輯推導和感性判斷是兩種不同的產品設計思維。

從長期上看,使用者體驗是增長指標的基礎。為了完成指標,採用邏輯推導、層層分解的方法,並沒有錯,但影響長期使用者體驗就得不償失了。

事實上,這是在用B端產品的思維做C端產品,是一種錯誤的產品設計方法。

那麼,什麼是B端思維和C端思維?

本文就是來解釋這個問題的。

02

B/C產品的劃分

讓我們先從B/C產品的劃分開始談起。

在上週的文章裡,我們談到過需求鏈,這是產品設計的基礎方法論。

在一條需求鏈中,每一個產品需求,都可以後向追溯到行動和效果。

這裡最終追溯到的效果,實際上有兩種:

人的感官體驗世界的客觀結果(或組織的目標)

因此,我們就得到了一個很好的B/C產品劃分方法:

C端產品:最終效果是 人的主觀體驗B端產品:最終效果是 世界的客觀結果

所有的傳統產品都可以這樣分類,例如:

一個水杯,最終滿足的是人們解渴的需求,是一個感官體驗,所以水杯是一個C端產品

一個水泵,最終滿足的是把水從低處抽到高處的需求,是一個客觀結果,所以水泵是一個B端產品

同樣的劃分方法也適用於網際網路產品:

C端產品:社交產品、電商產品、以服務客戶為目的的後臺系統。B端產品:生產效率工具、銷售給B端的Saas、企業內部資訊系統。

可以看到,C端產品和B端產品並不能完全根據前後臺來劃分,如客服 IM 系統其實是一個C端產品,而 Excel 則是B端產品。

有些產品會更復雜,它們有兩條後向分叉的需求鏈。這些產品會同時滿足使用者的感官需求和組織的商業需求。

最常見的就是 商業化產品

商業化產品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賺錢,但也需要讓使用者咬鉤。

因此商業化產品是:BC兼備,以B為主的產品

03

B/C產品的思維

先說共同點,兩者的設計都可以使用「需求鏈追溯法」。

先後向追溯到效果需求,再前向創造產品和行動。

這個方法已經在上週的文章裡介紹了,在此不再贅述。

而區別在於,在方法中,B/C產品的追溯、創造兩個過程有所不同:

追溯階段:後向追溯到效果需求。對於C端產品來說,需要依賴對人性的理解和基於同理心的角色扮演;對於B端產品來說,需要依賴對業務/技術/原理的洞察和嚴謹的推理。創造階段:前向創造產品和行動。對於C端產品來說,需要更多的創新設計,並進行反覆試錯;對於B端產品來說,則需要對目標進行量化、拆解,再構思方案。

我們再來分別看看,兩類產品的創造階段,即狹義的設計階段。

(1)C端產品:

詳細來說,C端產品的一般設計方法是:

明確定位:產品滿足何種使用者感受,佔據哪一塊使用者心智找到使用者:哪些使用者最有需求設想場景:使用者需求在什麼場景、什麼環境下出現設計行動:使用者最自然的行動流和互動流是怎樣的設計介面:介面上的功能佈局

一般而言,這個過程並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順序、逆序反覆多次才能得到優雅的方案。

C端產品的難點在後兩步,即 設計行動設計介面

因為,C端產品的方案與效果之間,並不是連續函式,而是一個奇異函式。

(2)B端產品:

再來說說B端,B端產品的一般設計方法是:

明確目標:產品主要的目標是達到什麼效果拆解目標:把目標從各維度拆解成子目標,最好能量化為指標構思流程:什麼樣的流程和行動能支援子目標的達成設計架構:支援流程所需要什麼樣的產品框架設計功能:具體的產品功能

一般而言,B端產品的過程是嚴格按照每一步順序完成的。而且,每一個步驟都會花費相比C端產品更多的時間。

B端產品的難點在於前兩步,即 明確目標拆解目標

因為,基於同一個問題,往往可以進行多種歸因。因此,正確的歸因,並據此制定正確的產品目標,就至關重要。

在既定目標的條件下,也可以找出多種子目標的拆解方式。有的時候,一個好的拆解方法自己就已指明瞭路徑和方案。

我們可以用一張表格,整理B/C端的產品設計差異,如下:

可以看到,C端、B端兩類產品的流程、設計難點、對核心能力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由於兩類產品的設計採用不同的方法,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比較固化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稱為 C端思維B端思維

我們在經驗豐富的C端產品經理和B端產品經理身上,會很容易發現這兩種不同思維的影子。他們在產品的視角、思路、甚至是氣質上,都會有些不同。

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C端思維靠感性,B端思維靠理性

我們應該根據產品特性,選擇合適的的思維方式進行設計。

所以,

做C端產品,別太講邏輯。

做B端產品,別太顧體驗。

寫在最後

在這篇叫做《越想增長,越難增長的怪圈》的文章裡,他認為,傳統的 AARRR 方法,是在用最佳化效率、抓住流量的方法做增長。

AARRR是一種科學增長的方法,可以分為三步:

設定核心指標(北極星)拆解指標(AARRR)圍繞指標做增長實驗

這是一個典型的邏輯推導,也就是,B端產品思維。

李叫獸說:

追求指標的時間長了,往往會原地踏步,進入增長的瓶頸。

進入增長瓶頸的一個典型現象,就是越想要增長,卻距離想要的增長越遠。

突破增長焦慮唯一的方法,就是怎麼:

從追求增長的視角,切換成價值創造的視角。

其實,「追求增長」和「價值創造」兩種視角的差異,就是B端和C端的思維差異造成的。

我們文章開頭提到的彈窗案例,也正是在「追求增長」的視角下產出的設計。

但是,正如李叫獸所說,增長其實應該以C端思維為主的。

在最根本的思維上錯了,就會導致一連串的後果:使用錯誤的方法,產出錯誤的設計,產生錯誤的結果。

囉嗦了那麼多,其實本文只有 2 個要點:

區分B/C產品,人的感官體驗=C端;世界的客觀結果=B端用不同思維做B/C產品,C端思維靠感性,B端思維靠理性。

C端和B端思維並無高下之分,它們是PM的兩把不同武器。

真正的產品大師,可以做到左右雙持、自如切換、輸出翻倍。

如果你是一個 3 年以下的產品新人,不建議你同時修煉,容易導致兩邊都做不好。

如果你是一個在C端或B端具有一定沉澱的產品熟手,不妨嘗試下做另一類的產品,換換思路。

作為一個C端出身的產品經理,轉換到B端產品工作的過程我經歷過,會有點痛苦。

B/C思維的切換雖然很難,但很有意思。

一個是極富感情的角色代入,一個則是冷冰冰的上帝視角。

最後,願你早日得到這兩把武器,助你在產品之路上披荊斬棘。

3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千辛萬苦做出的產品,為什麼使用者就是不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