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在大眾眼中,現在的韓國雖然談不上討人喜歡,卻絕對是個夠精彩的國度。它頂著“亞洲唯三發達國家之一”的光環,擁有優良的國民生活環境、富有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其流行文化也一度跨越國界、掀起風潮。

但是,從2010年左右開始,在韓國自己的年輕人中卻開始瀰漫起一股“喪”的氣息,他們以“地獄韓國”為關鍵字在網路上抱團取暖,關於工作、生活、未來的種種抱怨吐槽層出不窮,“離開這裡”成為很多人共同的夢想。

戰後曾經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是怎樣變成現在這樣一個像地獄般毫無希望的社會?

朝鮮半島的家底

如果把時間軸限定在近現代,韓國的國運即使不是最好的、也絕對算不上最糟的。說它有“運氣好”的一面,是因為它除了50年代朝鮮戰爭之外,大戰真不算多。即使在被日佔據期間,局面也還比較平穩,甚至殖民者還投了不少本錢,在這裡修鐵路造工廠什麼的。

這麼說當然不是給殖民者侵略者洗白,但是事實上後來日本被趕出朝鮮之後,確實有不少搬不走的“硬體”被留在了這座半島上。另外,現在韓國堪稱一手遮天的三星集團,也是在這個期間由大地主轉型、之後一步步經營起來的。

朝鮮戰爭結束之後,韓國自然而然地在冷戰大勢下決定了自己的屁股方向,美國、歐洲、日本對它都敞開了技術投資支援,這使它擁有了戰後經濟起步的不錯開局。

至於運氣不太好的一面,則是一個地理問題——日本殖民期間留下的家底,大部分都在半島北部……因此在朝鮮戰爭結束的60年,朝鮮的人均GDP可是韓國的3倍。

戰後韓國人稱“窮得只剩下人了”,大把國民跑到國外去做底層打工,生活苦到連總統朴正熙都聞之淚下的地步。即使在這樣禍福相倚的底子上,韓國還是抓住了好幾個重要的機遇點,一步步走上了富裕發展的道路。

首先當然是抱緊美國的援助大腿、用好日本給的賠償,國內搞起了以“三白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個人則大量出國勞務,男性挖礦、女性做護士,積攢第一波家底。

朴正熙

曾經的輝煌:漢江奇蹟

1961年的韓國發生了一件大事——軍人起家的朴正熙發動兵變,推翻了連任四屆的總統李承晚,坐上了執掌韓國政權的頭把交椅。雖然不管朴正熙自己、還是隨後上位的親信全斗煥都形式上做到了“脫下軍服再當總統”,但這兩人當話事人的時期仍被認為是軍政府時代。

不同於通常認知中的“軍人不善於政治”,這兩人在任期間都保持了經濟的高速增長,申辦亞運會、奧運會之類的國際姿態也沒落下。

尤其是朴正熙,他在任期間韓國成功實現了工業化和經濟騰飛,對貪汙腐敗的壓制也卓有成效,二十年間將人均GDP從82美元硬生生拉到1592美元,史稱“漢江奇蹟”。韓國“亞洲四小龍”的名頭,就是在這段高速發展、勢頭大好的時期內掙到手的。

朴正熙也因此成為韓國民眾心目中“領導能力最強的總統”,他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他本人在世的時期——他的後任全斗煥、盧泰愚都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其女朴槿惠更是韓國首任女性總統。

到了92年,韓國的GDP總量已經達到了我國的80%,甚至連鄧小平都拿這事當作例子,用以論證改革開放的必要性。當科技革命大潮席捲世界,韓國又一次押對了寶:半導體、電子科技、生物等等都是潛力巨大的領域。

眼看局面大好,世界上也不可能有甘心久居人下的人群。韓國人開始展望美好的未來——希望成為“東方的以色列”,而這個目標,在當時看來並非遙不可及。

亞洲經濟危機來襲

1997年,韓國被經合組織“認證”為發達國家,然而好景不長,亞洲金融危機已經在路上了。

雖然韓國民眾自發“捐金救國”,為克服國家面臨的外匯危機,兩月之內就捐出了226噸黃金首飾、金條等私產,其中蘊含的力量連美國總統克林頓、媒體BBC都為之震動。但最終,韓國政府仍然不得不接受世界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550億美元(有條件)貸款

經此一役,韓國的經濟更嚴密地綁在了美元體系之下,人均GDP更是直到2003年才終於緩過勁來。

多年來閃閃發亮的大財閥有的倒下了,剩下的也岌岌可危苟延殘喘,韓元腰斬資本外逃,情況最危急時外匯儲備只夠支撐一週——經濟危機給韓國民眾帶來的陰影是巨大而深遠的,危機過後更是持續來襲的迷茫。

“我生活在地獄韓國”

“地獄韓國”的風氣就是在這樣的土壤下逐漸滋生,習慣使用網路的年輕一代紛紛把生活中累積的負面情緒傾倒到社交網路之中他們感到經濟不景氣、工作難找、不提供保險金的“非正式職位”比例越來越大、工作時間長得令人沮喪,人生因此顯得灰暗無趣。

如果僅僅是工作壓力大,或許情況還沒那麼糟糕,更致命的精神打擊來自“希望不足”——老話說“不患寡而患不均”

這不是說搞絕對平均,而是指人們心目中關於“投入產出比”總會有自己的一筆賬目。一旦這筆賬目出現了明顯的失衡或者不公,有多少人還能夠維持心理的平和樂觀呢?

韓國網路上流傳著關於“金湯匙”和“泥湯匙”的說法:一部分人含著“金湯匙”出生,便保證了教育、就職乃至整個人生的高人一等,社會可以說是隻為他們服務。而後者則可有可無,是被忽略、被遺忘的群體。

與此同時,在“捐金救國”中顯露出的那種能吃苦、肯奉獻的群體性格,也開始顯露出負面影響:韓國被認為是職場等級壓制最為森嚴的環境,其程度甚至超越日本。資歷壓制、男女不公、潛規則打壓等等,都是這一領域下的細分問題。

“捐金救國

今昔對比,更增加了年輕一代的失落感:“金湯匙”們擁有大財團旗下的好職位和穩定的社會地位,薪水穩居高點;而其他人只能在看不到希望的重複勞動中得過且過。更失望的點在於他們連父母的理解都得不到,他們的答覆往往是“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有網站統計過“地獄韓國”的相關話題,除了工作、自殺之外赫然還有一條“零食價格太高”。這事粗看略顯荒誕可笑,然而仔細想想,連零食都漲價了,難道生活必需品反而能夠維持平價嗎?由此,消極逃避的“N拋世代”成為廣泛存在的情況。

最早出現的是“三拋世代”,指的是“地獄韓國”風潮中那些拋棄了戀愛、婚姻和生育的人。隨著時間推移,N代表的數字越來越大,連“九拋世代”都已經出現,他們從自身剝離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到了讓人觸目驚心的地步。

也有各種各樣關於“逃離韓國”的論調像長了翅膀一樣到處流傳:有人說申請加入美軍是一條捷徑,有人建議去上焊工培訓課程,因為美加都需要大量這一行業的人。這些話聽起來就像是落伍的網路騙局,但它們卻偏偏廣為流傳,這本來就說明了問題所在。

2016年一份來自瑞士的報告顯示,人才流失指數這一項韓國在61個國家中位居46,情況比經濟不如它的印度、菲律賓等國家還要嚴峻。而據《韓國時報》的報道,已經有九成的大學生和年輕人對“地獄韓國”的說法表示認同。

背後黑手?

誕生過“漢江奇蹟”的土地,為什麼會走到如今被稱作“地獄”的境地?不少人認為“財閥”就是背後那隻巨大的黑手,政客成為它們的傀儡,弱者成為它們的踏腳石。

而韓國不得不重金押注財閥,一方面由於天生條件較為侷促,另一方面也與其戰後選擇非獨立自主的道路多少有些關係。地小人多、資源匱乏,促使其當政者選擇“好鋼用在刀刃上”,扶持各行業佔據頭部的大財閥以便儘快獲得經濟提升。

到了“捐金救國”的那一次經濟危機,最終韓國仍然不得不接受IMF的條件,進行全面放開的金融改革。

而危機之後再將大量資源注入財閥,增加的究竟又是誰的財富?近幾年流傳著韓國“政治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的說法,其實也不見得就證明其經濟能夠擺脫美國的操控,充其量只能說是“雞蛋放到幾個籃子”,意圖分散風險而已。

韓國被認為是個“非(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根源其實早在朝鮮戰爭結束後就已埋下。不同於那些戰敗國被迫接受駐軍,這個國家可是因為慫了北邊而主動要求美軍“駐軍保護”的。

《美韓共同防禦條約》規定,韓國最高軍事指揮權不歸自己、歸美國。後來雖然改了細節但也實屬白扯,畢竟“和平時期的最高指揮權”和裝飾品也沒多大差別,畢竟和平不打仗、打仗不和平。

而美國在韓駐了軍,每年還需要韓國掏軍費,堪稱“保護費”的國家級版本。特朗普在位時奉行“美國至上”原則,防衛費說漲價就要漲價,韓國政府當然不可能樂意,然而也並沒有拒絕的餘地。特下去拜上來,估計韓國鬆了不小的一口氣。

按理說,韓國在經濟危機之前不算差錢,也沒有受到來自國際的禁運打壓,自己的軍工同樣有所發展。要潛艇有潛艇,要導彈有導彈,賬面上絕對不是什麼軍事弱雞。但是在特朗普“漲租”期間,韓國上下一片唱衰,這卻是“國防外包”導致心氣喪失的表現。

特朗普

服兵役也是“地獄韓國”大潮中的一大矛盾焦點。該國規定,全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但實際上,卻很少有聲音將這兩年的從軍時間視為對人生有益的經歷,常常有名人被爆出利用金錢權力搞“黑箱”,逃避兵役或者謀求輕鬆的職位。

這樣的不公擺在面前,更加劇了社會的割裂。把兵役視為攤派苦差、能躲則躲,初看上去可能有點奇怪;但仔細想想,從軍也是人生的一種選擇,既然是選擇就必然要權衡利弊。

在一個國防軍事都不追求自主的環境下,服兵役既不能期望於良好的待遇,也未必能得到政府社會反饋的尊重和榮譽,那,圖啥啊?

這只是軍事不自主帶來不良後果中最淺層的那一部分,對方可以透過非熱戰手段輕鬆收割你的財富,也可以溫水煮青蛙、讓你的國民漸漸喪失向心力和民族歸屬感,至於在國家層面損失的形象就更加難以衡量。

結語

一旦刨除“宇宙起源國”、“非遺小偷”、“體育精神接近零”之類的黑點,韓國人所展現出來的性格,也絕不是全無是處的。異國打工的隱忍、捐金救國的團結,都是值得局外人深思的部分。也正因為這樣的性格加上靠譜的施政者,才造就了漢江奇蹟的誕生。

但如今,這個國家自己的年輕人中卻瀰漫著“九拋世代”的低氣壓,將自己的國土稱為“一個像地獄般毫無希望的社會”。其中得失,同樣耐人尋味。

5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為啥再窮都要生二胎?和養老無關,獨生子女真正的困境你可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