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的量化密碼系列文章(5)
未知的未知
Nothing is less real than realism. Details are confusing. It is only by selection, by elimination, by emphasis that we get to the real meaning of things.
沒有什麼比現實主義更不現實的了。細節使人迷惑。我們只有透過選擇、淘汰、強調,才能得到事物的真正意義。——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有一個理論叫做知識的海島效應,說的是人們透過研究和思考可以得到新知,從而放大已知知識的邊界。
「知識的海島效應」
但是透過我們之前對「已知的已知」的討論,我們會發現這個知識的海島效應的理論其實是片面的。這裡的「未知」是「已知的未知」,透過學習,我們對事物有了更好的理解,但是同時,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其實還不知道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那就是「未知的未知」。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Kenya Hara)寫了一本書叫《Ex-formation》,書名很棒(暫時沒有中譯本),是他自創的一個詞叫ex-formation。這個詞來自於英文information(資訊)。“in-formation” 裡面的 “in” 也有在裡面的意思,於是原研哉就用表示外面的“ex”替換了“in”,得到ex-formation這個表示“資訊的外面”的詞。
「原研哉的《Ex-formation》Kenya Hara’s Ex-formation」
原研哉這本書講了一個簡單的道理:設計師非常容易被所謂海量的資訊困擾而失去了創意。Ex-formation的意旨不是“知道(make things known)”而是“未知化(make things unknown)”。是一種基於“意識到如何不知道”這一全新理念的溝通、設計手法。當我們意識到我們知道的很少,我們才會意識到“未知的未知”是多麼的廣闊。他認為跳出已知資訊的束縛才可以有全新的創意。換句話說,學習的終極目標並不是確認我們已知的東西,而是發現我們不知道我們還不知道的東西。
1814年,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在他的《基於機率的哲學論文》(Essai philosophique sur les probabilités)的前言中,引申了萊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的想法,提出了拉普拉斯妖的概念。(ps:在本專欄接下來的內容中,你將會看到九大神獸,它們分別是:拉普拉斯妖(Laplace’s demon)、薛定諤的貓(Schrödinger's cat)、麥克斯韋妖(Maxwell’s demon)、芝諾的烏龜(Zeno’s turtle)、莎士比亞的猴子(Shakespeare's Monkeys)和洛倫茨的蝴蝶(Lorenz’s butterfly)、卡爾·亨普爾( Carl Gustav Hempel)的烏鴉,它們分別對應著經典力學、量子力學、熱力學第二定律,微積分,機率論,混沌和邏輯的概念。此外你還會看到“黑天鵝(black swan)”,“灰犀牛(gray rhino)”等金融市場神獸。)
「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
當時的背景是牛頓力學給科學發展帶來了飛躍式的推動,人們甚至可以透過天體當前的位置和速度來計算它們執行的軌道。作為牛頓鐵桿粉絲的拉普拉斯寫到:
“我們可以把宇宙的現狀看作是其過去的結果和未來的原因。假想一個智力在某一時刻知道驅動自然界運動的所有力量,以及自然界組成的所有物品的所有位置,如果這個智力也足夠龐大,可以將這些資料進行分析,那麼它就會將宇宙中最宏大的物體和最微小的原子的運動包含在一個公式中;對這樣的智力來說,沒有什麼是不確定的,未來就像過去一樣,會呈現在它的眼前。”
他說的“這個智力”後來就被稱為“拉普拉斯妖”。
這段話太霸氣了!簡直擁有了神的能力,可以窺視天機,能知過去未來之事。當世界完全不存在不確定性了,也不知道這算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
實際上,比他早的萊布尼茨就說過:“一切都以數學的方式進行......如果有人能對事物的內部有足夠的洞察力,此外還有足夠的記憶力和智慧,能考慮到所有的情況並加以考慮,那麼他就會成為一個預言家,能在現在看到未來,就像在鏡子裡一樣。”
更早的古羅馬哲學家和政治家西塞羅(Cicero)在公元前44年就在他的《論神性》裡寫過:
“由於一切事情都是因命運而發生的,如果有任何一個凡人能夠用他的心靈觀察到所有原因的相互聯絡,那麼,確實沒有什麼事情能夠逃過他的眼睛。因為知道將要發生的事情的原因的人,必然知道所有將要發生的事情。但既然除了上帝之外,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留給人的就是,他應該透過某些徵兆提前知道未來的事情,這些徵兆清楚地表明瞭接下來的事情。因為將要發生的事情並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時間的流逝就像繩子的解開,沒有產生新的東西,而是把最初的東西展開。”
然而這些預知未來、看破時間的美好願望並沒有實現。人的意志首先就並不能被預測,人對環境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目前人類的能力有限,還無法去影響宇宙的其它部分(很多地球發射的宇航器碎片已經在太空中了),但是有了人類的地球,在過去幾千年裡的改變是驚人的。
「海森堡和他的測不準原理的公式」
即便沒有人的意志,我們現在也知道宇宙並不能精確的預測。物理學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在1917年發現了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也就是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是不能同時被精確測量的。關於位置和動量不能同時測準,有一個故事:有一天海森堡在高速上超速了。
警察攔下他問道:你知道你剛才的車速嗎?
海森堡回答說:我知道我剛才在哪裡,但是我不知道我的車速。
警察說:你剛才車速達到了120公里每小時了。
海森堡說:好吧,那我不知道我剛才在哪裡了。
測不準原理是對之前的宇宙決定論的巨大挑戰,即便不考慮人的意志,宇宙中的很多現象也是不可預知的。
之後的麻省理工的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Edward Lorenz)更是在1961年發現了混沌理論(chaos theory):即便是同樣的起始條件,也可能因為微小的不確定因素導致結果完全不相同。
以物理學目前的理解,世界從微觀到宏觀都是機率分佈的,並沒有什麼辦法能對宇宙中的萬物做完全精確的預測。
1900年4月,在慶祝跨越世紀時,開爾文爵士(Lord Kelvin)宣佈物理的大廈已經建成了,因為所有的理論看上去都自洽和完備,後面的科學家也許只要做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就可以了。他提到物理大廈上空的兩朵烏雲,對他來說這是「已知的未知」,也許很快就可以修補好了。然而這兩朵烏雲實際上卻是「未知的未知」,一個後來成了研究微觀粒子的量子力學,另一個成了關於宇宙時空的相對論。開爾文爵士的時代根本無法想象這兩個理論如何改寫了我們對宇宙和自然的認識。
「開爾文爵士」
在人類還沒有發明顯微鏡的時候,我們不知道細菌和微生物的存在,我們所有的醫學理論體系都是基於能看到摸到的東西,所以中醫裡講究“望聞問切”。那個時候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發明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之後,我們突然知道了以前這個完全不存在的世界,很多絕症突然就可以醫治了。
同樣的,那些15世紀做探險、在地圖上畫怪獸表示「已知的未知」的人,他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地球之外還有廣闊的宇宙。
如果說物理學家最終相信有什麼自然法則在控制宇宙的執行,那麼金融市場卻完全沒有這樣的法則。股票的變動受無數因素的影響,公司可以有浮沉,行業可以交替,政治可以風雲突變,而最重要的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的心態可能隨時都在改變,這是沒有自然法則可以遵從的。所以金融市場裡的問題會有更多的「未知的未知」,而這些未知都需要我們一步步去探索和發現。
▼金融市場的量化密碼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