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40年,通訊方式的變遷

黃自宏

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初,伴隨著祖國偉大改革開放的春風春雨成長起來,也見證了近40年中通訊方式和通訊工具的變遷。

縱觀上下五千年,從“烽火戲諸侯”“狼煙起”“飛鴿傳書”“快馬加鞭”等成語和典故之中,我們大致熟悉了古代的通訊方式和通訊工具。

進入近代以後,書信一直是重要的通訊方式和通訊工具。

曾幾何時,有這麼一句說法:通訊基本靠吼。此言一點也不過分,確實如此,甚至在手機剛出來時,由於話費比較貴,簡訊也還另計收費,所以很多人買得起,但用不起、養不起,一旦在視線範圍內,都不打電話和發簡訊,而直接大步跑過去直接通知。

從我記事開始,那時跟外區縣的人聯絡,都是以通訊為主。當時的郵政發信,一般省內一週,省外半月左右。那時寄信收信帶動了信封、郵票、膠水、膠帶等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

在那個年代,電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物件。如果家裡有急事,就得去郵局發電報,一般是壓縮在十個字以內,以字計費。

大約是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座機電話和IC卡電話亭開始普及。那時候,電話多的人,一般會買一張打折的IC卡,去街上的IC電話亭打電話。也正是那段時間,IP卡電話也一度盛行。

BP機大約也是那個時期問世的,當時在腰間掛一個火柴盒子大小、黑色塑膠的BP機,是一種時尚。別人如果有電話找,BO機就會留下對方聯絡電話和姓名,再回撥電話回去。

隨後幾年,像座機話筒一般大小的塑膠“大哥大”也問世,那就是移動手機的雛形。當時,看到腰上掛“大哥大”的人,十有八九都是土豪。

進入千禧年以後,藍色畫面簡易的手機開始進入市場,當時移動、聯通、電信三家沒有共同,相互跨界收費,接打電話都要錢,簡訊費還另外計算,更沒有什麼流量而言。儘管話費套餐很貴,但畢竟成就了個人的隱私空間和方便了工作生活。

後來,隨著手機行業的發展,出現彩屏手機、翻蓋手機、滑蓋手機、觸屏智慧機……接電話免費了,簡訊納入了話費套餐,三大運營商也互融共通,流量和話費也更趨於合理。

隨著經濟科技發展,通訊方式變遷,人們的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4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沙子”資源面臨枯竭,為何不用沙漠沙子來替代?有什麼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