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我媽手關節不舒服去看病。縣醫院院長說這個病基本沒得治,這個年紀了該幹嘛幹嘛。媽輾轉找到市醫省醫,回覆都相同,把媽搞得很崩潰。後來我託關係找了北京協和醫院一個教授,他看了後堅定地說你這個就是正常的老年病,不需要擔心。我媽這才慢慢把心放了下來。
當時感覺像是犯了罪,在三級法院被判死緩,最後上訴到最高法院,改判無罪。只是現實生活中,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上訴的。
最近我手不舒服,怕麻煩沒有託人,於是花兩百掛了個主任醫師專家號,是一名教授,非常忙,每週只有一天坐診,門口都是排成長隊。他先讓學生和我簡單聊了下,和我溝通了幾分鐘後安排我去做核磁。一來一回,已經是兩週的時間了。
兩週後他告訴我可能是**問題,開了一些藥讓我遵醫囑,不過這幾天情況並沒有好轉,我開始琢磨起看病的事情。拋開已現有醫療資源問題不說,這裡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對自己的考驗:如何在三分鐘之內精確描述自己的健康問題?
我回國之後第一份工作是手機測試。透過使用者反饋定位問題,然後分配給軟體或者硬體團隊解決。bug都很好解決,難點是定位。多數使用者只會抱怨手機重啟,但是不知道如何100%重現。這類不能精確描述的問題丟到研發團隊基本是作為無效問題不予處理的。
看病類似,不同的是人的系統比手機要複雜1萬倍。開啟醫院掛號列表,裡面四十多個科室。拿失眠舉例:壞境,呼吸道,神經,飲食,精神壓力,燈光等等都可能導致誘發失眠。它只是一個表象,就像手機的重啟一樣,裡面蘊含了一萬個可能。如果沒有初步的醫學知識和一定概括能力,想要幾分鐘之內描述症狀是高難度動作。
結論:完全靠醫生解決問題不現實。醫生只能給3分鐘,但是我們每天都在和自己接觸。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的大夫,老天給了我們最精密的儀器,是時間好好讀讀使用說明書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