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堅持每天讀書,每天記讀書筆記。

內化為骨血,外顯為實踐,是為知行合一。

每天成長1%,日日精進,功不唐捐。

摘自《放大:如何放大你的小才華》

——池騁(巨土文化CEO、插座學院新媒體首席講師、莫納什大學應用金融學碩士)

1

一切皆可放大。

你的經歷,你的思考,你的情緒,你的才華。

在這個時代,只要你擁有一種認知,同時,還掌握一些並不難學會的技巧,那麼,你的一段經歷、一種才華、一個觀點,都有可能轉化出更多的價值,而且是真金白銀的價值。這種認知,我把它叫做:放大。

社交貨幣:

社會貨幣=展示自己+擁有談資+獲得互動=社會歸屬感+與他人的聯絡感

在這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如何能夠更大機率地獲得指數級的回報?

在移動網際網路還沒有普及的時代,“放大”的速度,是“一傳十、十傳百”;而現在,藉助那幾個上億使用者量的社交平臺,“放大”的速度已經達到了“一傳百、百傳萬、萬傳百萬”。

“不受限”,是我每天都會提醒自己的三個字。

一個認知:一切皆可放大。

你可以放大自己的日常生活。

你可以放大自己的專業積累。

你可以放大自己的故事積累。

你可以放大一切美好。

一個技巧:學會複合型放大。

所謂複合型放大,就是將你的多個小才華,結合內容創意,進行合理的組合,變成更具獨家感的長期內容定位。

透過複合型放大,組合出更直觀的差異化定位,實現獨家感,讓使用者更快地對你產生價值認可,佔領其心智。

複合型放大=主要才華X次要才華X內容創意

讓觀看內容的使用者更快記住你,更容易喜歡你。

2

所謂“真正的粉絲”,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不是殭屍粉(透過技術手段,實現批次關注的虛假使用者),而是真實使用者。

第二層:不是路人粉,而是鐵桿粉絲。

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

公域流量指的是平臺的流量,可控性很低。

私域流量是可控性更高的,是屬於你的流量。

使用者端的內容需求的確定性+供給端的價值供給的穩定性=私域流量運作兩大法則

三個內容漲粉的關鍵詞:

獨家感:讓使用者覺得,這個內容,只在這個賬號才可以看到。

價值感:讓使用者覺得,這對自己有用,包括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

確定性:讓使用者覺得,你下一條的內容,也會給他類似的價值。

想想上一個被你取消關注的賬號,是因為獨家感(它被另一個賬號取代了)、價值感(它不再對我有用了)、確定感(它變了)哪一個原因呢?

認知圈層傳播:

強關係密度圈層:地域、年齡、行業。

弱關係密度圈層:消費、學歷、認知等。

要想實現一次指數級放大,只有GPS,顯然是不夠的。至少,你還需要一位“駕駛技巧出色的車手”,以及一部“高效能賽車”。

“GPS”是文章的選題,決定傳播上限。

“車手”是文案和時機,決定分享率。

3

被譽為“中關村第一才女”的產品經理梁寧曾經說過:所謂的使用者調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納別人的世界觀。

“場景還原”,就是在心裡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使用者調研。

擁有明確的賬號定位,以及充滿差異化的人設,可以幫助你更順利地佔領使用者心智。而設計“人計”(或者說“人格化”)本身就是一種定位的手段。

人格,即不同。不同,才能夠佔領使用者心智。

4

起一個好標題,有什麼技巧?

答案:確定“標題視覺詞”,並製造“衝突感”。

“標題視覺詞”,是指標題中有一個詞,讓你不需要思考,透過0.1秒就鎖定了你的目光。

楊冪、羅永浩、iPhone、梅西、大連、前男友、射手座,以及一些極端化的動詞和層出不窮的熱點詞,都有可能是某些讀者的視覺詞。

這些視覺詞,有的強,有的弱,有的垂直,有的大眾。其中,最強勢的視覺詞,往往來自社會熱點事件。含有熱點事件相關視覺詞的標題,文章的開啟率普遍可以達到日常的兩三倍。

衝突感,就是來自“視覺詞”的瞬間詫異。舉三個典型的“視覺詞+衝突感”的標題案例:

《賈乃亮什麼都知道》(視覺詞:賈乃亮)

《不要殺死那個河北人》(視覺詞:殺死,河北人)

《蠢貨姚明其人》(視覺詞:姚明)

5

在新媒體的閱讀環境中,想讓一名與你素不相識的讀者,願意“賭”上自己的寶貴時間,讀完一篇陌生人的文章,開篇一定要給他足夠多的信心。比如,直觀地展示閱讀價值,或者吊足他的胃口。

對於短影片來說,一個優秀的開篇,或者說影片的前幾秒,其背後的底層邏輯,其實也是如此。

選題能力,其實就是“問問題的能力”。

創作能力,則是“回答問題的能力”。

6

1000個鐵桿粉絲理論,這個理論,來自暢銷書《失控》的作者,知名的未來學家凱文·凱利。

“任何從事創作或藝術工作的人,例如,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師、工匠、演員、動畫師、設計師、作者等,只要能獲得1000個忠實粉絲,就能維持生活。”

鐵桿粉絲被定義為願意購買你任何產品的粉絲。

要想實現這個目標,你必須每年創造足夠的產品,讓你可以從每個鐵桿粉絲平均賺取100美元的利潤。另外,你必須與粉絲有直接關係。

數字1000不是絕對的,它的意義在於粗略的數量級——大概四位數的粉絲便能養活你。

使用者運營包括拉新、留存、促活、轉化。

一切改變使用者價值的行為,都是使用者運營。

使用者價值=使用者數量X使用者質量

7

還是那個有點難聽的道理:大部分人之所以賺不到錢,真的不是因為能力不行,而是不知道“原來這樣也可以”。

生命有限,這個世界又有太多的未知,再加上每個人的人生追求不同,但我們的一生最應該擁有的一個身份,就是學生。

所謂“產品”,是讓其他人覺得有價值,且願意進行交易的東西,包括實體的消耗品,也包括虛擬的服務。

也就是說,產品經理要做出“讓別人覺得有價值,且願意進行交易的東西”,而不是“自己覺得有價值,卻沒有人願意購買”的東西。

理解自己的過程,就是理解他人的過程。因為你的缺點和優點,其實都來自分析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以及相同。

關於“人生成長”,擁有的三個必要身份:

1、學生:永遠保持學習的姿態。做到知道自己知道什麼。

2、產品經理:要有認識自己和認識他人的分析力和同理心,並且透過客體思維來打造不一樣的產品。

3、投資人:投資的角度就是用投資思維去運營產品,並且獲益。

8

突破認知邊界:

第一,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一件“略顯瘋狂”的小事。比如:吃——買一些從沒有吃過的零食;穿——在照相館拍幾張和自己日常風格完全不一樣的照片, 發朋友圈;住:重新設計自己的房間;用:買一件自己“不理解為什麼會有人買”,卻真的有很多人買的東西,並認真地體驗;行——當天往返,去周邊的一座小城,漫無目的地閒逛,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

之所以基本於“吃穿住用行”的邏輯,是因為這些最貼近於你日常的小事情,更容易給你帶來“底層認知”的改變,帶來方方面面的提升。

第二,將“機會成本”變成“打破認知邊界的機會成本”。付出同樣的成本,有沒有收穫更多的選擇,特別是有沒有收穫打破認知邊界的選擇。換句話說,就是花同樣的錢,體驗沒體驗過的生活。比如:舉一個“外出旅行,制定機票酒店預算”的例子。預算方案一:經濟艙往返預算1000元,五晚高性價比酒店住宿預算2000元,合計3000元。預算方案二:去程經濟艙,回程公務艙,合計1500元,住宅預算下調500元,變為五晚1500元,合計3000元。如果沒有乘坐過公務艙,在同樣成本的前提下,那麼方案二就可以獲得打破乘坐公務艙的零體驗,從而獲得成長。

9

放大,就是提升人生效率。

工作效率X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在工作時間趨近飽和的前提下,要完成或提升工作總量,就必須提升工作效率。

誰的效率更高,誰能夠在付出同樣時間、精力、物質資源的情況下,轉化出更多價值,誰就有更強的社會競爭力。

效率X生命=人生價值

“放大”的底層價值,就是提高你的效率。

對於人生而言,“放大”本質是一種提高“生命效率”的思維。

堅持每天讀書,每天記讀書筆記。

內化為骨血,外顯為實踐,是為知行合一。

每天成長1%,日日精進,功不唐捐。

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高手有自己的暗箱,懂得利用規律放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