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但在享受現代便捷生活的同時,我們還是不該忘了曾經使用的實體貨幣。從鈔票到銀票,從硬幣到銀元、銅幣乃至貝幣,都是構成我們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而只要是貨幣,就有可能出現偽造的現象。因為自古以來,人們在防偽上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銀票裡頭要押字、蓋章、錯印、水印、描紋,朱元璋的洪武通寶銅錢背面還有產地刻字,以直接將假幣問題落實到地方,進而從制度上保證假幣劣幣不會產生。而到了今天,防偽防劣的技術自然是更加先進了。

但是最早的貨幣之一——貝幣,說到底就是一種貝殼而已,他們形態各異造型多樣,看上去根本沒有太多防偽防劣的工藝和技術,為啥古人不跑到海邊多撿撿貝殼以此發家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貝幣產生的時代背景。在四五千年前的我國,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還不高,商品經濟也不發達,整個社會的物產並不豐富,因此當時我們的祖先,很多時候都是採取以物易物的方式,根本不用貨幣的。

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種類的增多,經濟的發展,致使以物易物的方法不再流行。比如張三家裡生產黃瓜,李四家裡生產南瓜,王五家裡生產冬瓜,張三想要的是李四的南瓜,李四想要的卻是王五家裡的冬瓜,如果採取以物易物的方式,那麼張三跟李四都拿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而這個時候,如果出來一個“中間商”,它可以作為通用的價值衡量物品,那麼張三就可以拿著這個“它”,去李四家裡買到南瓜,而李四也可以用這個“中間商”,在王五家裡買到冬瓜,這樣就兩全其美了。而這個“中間商”,就是一般等價物,大致可以理解為我們常說的“貨幣”(實際上兩者還有區別,古希臘等地曾經還用大米做過一般等價物)。

而一個東西能夠成為一般等價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群體認可度高,能夠大範圍流通。也就是說,所有人要承認這個一般等價物具有普遍的且具有標準的價值,它才能成為一般等價物,進入交易當中去。

而貝殼最開始並非是作為貨幣使用,而是作為一種裝飾品,在原始部落中成為美麗乃至榮耀的象徵。因此,貝殼,尤其是產自東海和南海的美麗的海貝,就成為了人人都喜歡的東西。人人都願意用自己的東西來交換貝殼,於是貝殼就成為了物品交易之間的“中間商”。

隨著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在我國出現了國家和政權這個概念,而原始的貝殼就開始被統一加工成為特定的形態,從此便成為了貨幣的一種,而這也就是為什麼貝幣主要在夏商周三朝的時候出現,而在夏朝之前發現的貝殼,主要還是用來做裝飾品的原因。

如此,我們就可以得知為何當時的人們不去撿貝殼了。首先,對於貝殼本身是很有要求的,普通的河蚌等等之類的殼是進入不了人們的法眼的。只有產自東海和南海的部分海貝,才會成為人們認可的“中間商”。

但古時候交通不便,大多數人生活的地方都是中原地區已經長江流域的部分地區,他們為了生存就已經拼盡全力了,哪裡有能力跨越南方密集的叢林去到南邊之畔,專門撿貝殼呢?

其次就是政策問題,貝幣的出現雖然比商朝要早,但是卻是在商周時期開始大量流通的。而商朝、周朝都已經開始下令管制貝幣的生產,盛產海貝的地界也會被當地的諸侯王控制,普通老百姓是很難繞過他們得到優質的、足以充當貝幣的貝殼的。

除此之外,加工對於百姓也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事實上貝幣並非就是一個普通的貝殼,而是要經過專門的打磨、雕刻和鑽孔,通常會做成“朋”字的形狀,在貝幣的記數和換算上,也使用“朋”作為單位。而當時的先進生產工具,都掌握在奴隸主和諸侯王的手上,普通老百姓是很難有足夠好的工具來進行如此複雜的加工的,因此他們根本無法造出足以進入流通的貝幣。

而以上幾點,也就是為何古人不去撿貝殼的原因,有這時間跨越南方密林到海邊然後慢慢打磨貝殼,還不如用這時間多打打獵、種種地反而收穫更大。因此,別看貝幣如此簡單,其實後面可大有門道哩!

7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現在到處都在進行垃圾分類,垃圾分類的好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