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說的2021決不對華妥協,到底是底氣十足的彰顯,還是故弄玄虛的寫照呢?
俗話說:大敵當前,當戮力同心,現階段本是體現全球齊心協力共同抗擊新冠疫情的合作契機,但是印度媒體卻並未積極借鑑中國抗擊新冠疫情所取得的良好成效,以此來化干戈為玉帛進而平息中印兩國的邊境風波。
反而是採取了飲鴆止渴的模式,為了轉移印度國內疫情困擾陷入經濟發展遲滯的民眾憤懣(語句不通順),印度媒體故意挑起事端,將兩國輿論引向對抗的態勢。
這無疑是一個很令人失望的局面,此刻的印度就像是“一個人越是炫耀什麼,那他就最缺什麼!”其底氣不足的自卑感,更是昭然若揭。
一、印度渲染的“永不妥協”的基調的背景和原因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和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很多國人對印度的發展狀況甚為關切。畢竟,去年的中印邊境摩擦所引發的軍事對峙,一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隨著印度疫情的擴散,再加上經濟發展陷入停滯,印度媒體為了能夠緩和其國內的不滿情緒,一度試圖將矛頭指向中國來轉移印度國內民眾的憤慨和焦慮。然而,這一行為無異於飲鴆止渴。
隨著中國迅速擺脫疫情困擾重振國內經濟,而印度卻依舊深陷於沼澤之中。印度陷入經濟低迷時期又遭遇疫情困擾,面對種種困境莫迪政府彷彿無計可施。
隨著印度國內不滿情緒的醞釀與發酵,轉移民眾注意力、將矛頭指向中國看似能夠在表面上凝聚國內民心,形成同仇敵愾一片團結的假象。但其實不然,印度內部的矛盾以及自身所陷入的困境,是由來已久的痼疾。
話說印度媒體渲染的“永不妥協”的新基調的背景,其實際上看似是依據莫迪透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過一定的短暫繁榮(語句不通順,應該是看似……實際上……)
2014—2018年,在莫迪的第一個任期內,經濟增速平均攀升至7.3%,居於世界第一。但是,沒多久印度就再次陷入了經濟增長萎靡的困境當中。在2019年,印度的經濟增長降速到了4.9%。與此同時,印度失業率卻飆升至8.5%。
雖然莫迪政府大刀闊斧進行發展方式和經濟體制改革,推出“印度製造”“數字印度”“季風計劃”等發展戰略,大力扭轉了印度經濟發展的頹勢,取得了較好成效。但是,因為莫迪就職之初,印度就面臨著重大的經濟挑戰與政府危機。
例如:印度經濟增速下滑至4.9%,通貨膨脹率卻高達9.7%。印度的政府內部腐敗嚴重,極大地阻礙了經濟計劃與大型專案的實施,經濟發展管理與社會問題治理一度陷入癱瘓狀態。
在此背景下,印度經濟的斷崖式下跌引發國內的不斷質疑。有人認為印度經濟發展模式存在先天不足,有些認為是莫迪的決策失誤以至於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隨著新冠疫情肆虐,這對深陷泥潭之中的印度來說,無異於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窮則思變,在深陷沼澤之中的印度為了轉嫁危機、凝聚民心,就需要戮力同心地樹立一個共同的敵人。如果沒有敵人,也要在想象之中製造出來一個敵人。在這個時候,印度媒體就開始憑空想象、製造矛盾衝突中的假想敵。
二、印度擬定“永不妥協”的基調,到底是哪來的底氣?按理說,印度全國上下共同擬定“永不妥協”的基調,如果其目標是抗擊新冠疫情或者經濟危機,這本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印度媒體卻偏偏在此時置其國內的種種危機於不顧,卻轉而在渲染與鄰國的對抗,這就有點兒令人匪夷所思了。
對此,筆者不禁自問:印度擬定“永不妥協”的基調,到底是哪來的底氣?
要知道我們雖然從客觀方面可以認識到印度的新一屆政府確實是透過很多積極的改革政策和手段,來發展經濟,尤其是在發展製造產業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積極的成效。印度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也確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一點兒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總體而言印度與中國在綜合國力和經濟歷史等方面確實還存在很大差距。印度雖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值得印度人民慶祝和自豪,但是無論如何這也不足以成為印度試圖與中國叫板到底的底氣!
雖然,我們知道印度政府透過“印度製造”,使得印度的製造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例如,在2015—2016年,印度製造業的增速為9.3%,製造業佔GDP比重也上升至17.5%。
與此同時,印度製造業所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表現突出,2014年印度製造業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為63億美元,在2017年印度製造業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增長到119億美元。隨著外國直接投資在印度製造業投資領域不斷飆升,“印度製造”紅利亦逐漸顯現。
在2014—2018年的5年間,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速約為7.3%,而這一時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速為6.9%。由此,印度經濟增速超越中國,進而成為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
從GDP總量來看,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在2017年超過法國,進而躍居成為世界第六經濟大國。
但是,在這時印度媒體還是應該清楚地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印度2018年GDP總量雖然上升至2.7萬億美元,但是也僅僅達到中國GDP總量的20%。印度仍舊與中國存在很大差距。
所以說,總的來看印度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製造業的發展狀況來看,印度與中國都不是一個體量級的競爭對手。而且,在中印邊境武裝對峙的過程中,印度軍事裝備的落後更是全方位的體現出來。
在兩國競爭最為關鍵的軍事方面,印軍裝備目前來說還是主要依靠對外採購,短期內還難以實現自給自足。更不用說在武器裝備、現代化資訊作戰平臺、後勤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印度全方位的落後於中國一大截的情況了。
總的來看,印度短期內並不具備與中國叫板的實力。但是印度此刻所鼓吹的“永不妥協”的基調,只能說是印度實質上是一種底氣不足,而又故弄玄虛的挑釁行為。
三、印度為什麼要故弄玄虛的渲染的“永不妥協”的基調?按理說,中印存在巨大的市場潛力,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廣闊;中國在諸如鐵路、公路、橋樑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發展製造業方面具有絕對優勢,正好契合莫迪政府“印度製造”的發展目標,中國無疑是印度最理想的經濟合作伙伴。
而印度服務業的比較優勢明顯,兩國在軟體、通訊技術、醫藥等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特別是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經驗和製造業發展優勢正好與印度基礎設施落後和製造業滯後的發展障礙形成“完美互補”。
明明中印兩國是和則雙贏的局面,而且兩國並無歷史糾葛的宿怨。為什麼印度寧願選擇與中國對抗呢?鬥則兩傷是我們都明白的道理,但為什麼印度媒體卻對此視而不見,非要孤注一擲的選擇強硬式的繼續對抗呢?
(一)印度從經濟方面的考量其實,受地緣因素與對華威脅認知的影響,印度對華經濟外交的步伐,一直都是邁得相當謹慎。因為印度考慮到如果與中國加強經濟合作,或許會產生合作收益不對等,印度本國市場空間受到進一步的擠壓,有可能導致中印實力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在這種情況下,莫迪政府積極推行“印度製造”,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印度的工業狀況,逐步將印度引上工業強國之路。“印度製造”表明莫迪政府正在努力彌補此前被多屆政府忽略或難以推進的工業化科目,助推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將在今後不斷顯現。
再加上之前特朗普政府發動的中美貿易戰的過程中,鼓勵甚至是要求美國企業把工廠遷出中國,以及還有近年來中國的人力資源成本升高等其他一些因素,繼而一批企業開始前往越南、菲律賓、印度等一些東南亞國家,以降低成本和規避風險。
以上這些就是從經濟層面分析印度故弄玄虛地渲染中印的對抗,甚至是不惜用一些挑釁的言論來渲染中國威脅論。其實,在地緣政治和軍事方面,印度選擇對中國永不妥協背後更為關鍵的因素是,中國、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三角關係存在。
(二)印度從整體戰略層面的選擇考量因素因為印巴衝突存在著不可協調的矛盾,而中國與巴鐵兩國之間的關係一向非常密切。在這種三角關係存在的情況下,印度選擇了站在中國的對立面。因此,印度主流的認知是將中國視為印度崛起的挑戰和國家安全的威脅,對華政策總是在糾結與矛盾中選擇。
由於中國的崛起和美國牽制中國的企圖,除非有前瞻性的外交手段加以阻止,否則亞洲兩股相反勢力將隨時出現。
在另一方面,印巴地區衝突與動盪不斷。因為中巴關係密切,而巴基斯坦又是印度的死對頭,印巴兩國可謂是水火不容。所以巴基斯坦在一定程度上倚仗著中國的支援與印度對剛,印度對之如鯁在喉。從這個層面上考量的話,莫迪政府的戰略選擇更加傾向於與中國為敵。
所以說,在傳統威脅認知因素影響下,印度會視中國為競爭對手甚至是“敵人”,而在相互猜疑和建構威脅中加劇戰略競爭,以至使得印度陷入當前這個局面。
由於印度自身實力有限,不具備遏制中國的能力,借力牽制中國成為近年來印度與中國在地區層面競爭影響力的主要策略。
一方面,印度透過“東向行動政策”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特別是加強與中國具有主權爭議國家的合作,以應對日益強大的中國給印度帶來的威脅;
另一方面,透過迎合美國的拉攏,對接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來獲得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對其大國地位的認可,並借力制衡中國,抵消中國的影響力。
(三)印度渲染“永不妥協”的另一層蘊意當然了,印度宣傳的“永不妥協”,還有著另一層蘊意。那就是印度要保持獨立性,不願意成為任何國家的附屬國(包括美國)。
要知道,加強印美合作以制衡中國,給印度帶來的最大問題是,印度擔心成為被美國利用的一枚棋子,使自己長期經營的戰略利益受到損害。而且聯美製衡中國,一定程度上會丟失印度一直以來“不結盟”外交為其帶來的戰略紅利。
在這樣的矛盾心態下,印度一再強調其戰略自主性,宣稱不會聯美製衡中國,並選擇在美國和中國之間採用“騎牆戰術”,在印美合作關係中打“中國牌”以最大限度地謀求自身利益。包括從民用核能合作協議、技術轉移與合作以及武器裝備與軍事合作等方面受益。
在與中國的接觸中,不忘強調“鄰居無法改變”以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合作能夠給雙方帶來很大的好處”。同時,積極加入中國政府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併成為第二大股東,不放棄能夠給印度帶來切實利益的機會。
但是,新德里所作出的均衡選擇,實際上造成無論印美還是印中關係均缺乏戰略互信,而缺乏戰略互信的合作關係總體上是脆弱的。始終存在中國的崛起是印度發展的巨大威脅的觀念,導致兩國在地緣政治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
中印邊境地區的武裝對峙引人注目,印巴地區的武裝衝突不斷,共同使得印度陷入了莫迪政府無可奈何的局面。受“麥克馬洪線”糾紛所致的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固有的矛盾衝突由來已久。
雖然印度的邊境衝突與武裝對峙,是在多方角力以及錯綜複雜的歷史因素的影響之下,但是印度現階段舉步維艱的綜合狀況,卻是印度政府和印度媒體不願意看到,也不願意承認的事情。
所以說,印度所渲染的“2021決不對華妥協”的基調,不過是為了給自己國家找回一點兒顏面的說辭。
四、總結與展望綜上所述,印度宣佈“2021決不對華妥協”的基調,實際上是底氣不足,選擇用故弄玄虛的方式,試圖削弱印度政府抗擊新冠疫情失敗、無力扭轉經濟頹勢,而又在中印邊境對峙中全線吃癟等各種負面影響,從而轉移印度國內民眾的注意力以及極度憤懣的不滿情緒。
我們不否認印度近些年來所取得的巨大經濟成效。但是當前,全球疫情肆虐的大環境仍在持續,印度深陷疫情困擾,雖然疫苗研發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如果想在短時間內實現經濟回暖,仍舊甚為艱難。
從印度新冠防疫初期來看,莫迪政府的防疫措施和防疫策略是值得肯定的。但因受限於國內影響,未能頂住壓力而過早地重啟經濟造成擴散,這則是很多西方國家共同陷入的困境。
印度如果想要擺脫故弄玄虛裝腔作勢的局面,真正地實現自立自強,還是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其國內的經濟發展方面。而不是一味地叫囂著與鄰國的衝突與對抗。要知道,“和平與發展”才是當今時代的主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