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本週《愛的理想生活》開播,看完四集多,我長嘆一口氣。

又一部主創自以為掌握財富密碼、靠東拼西湊搞出來的女性群像劇。

自從《歡樂頌》火了+“淑女的品格”梗在微博爆了,資本就自以為掌握了什麼了不得的財富密碼,開始批次炮製女性群像劇了。

這兩三年裡我可試過太多這樣的劇了,《北京女子圖鑑》《青春鬥》《誰說我結不了婚》《三十而已》《二十不惑》《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親愛的自己》《正青春》,甚至可以算上《了不起的女孩》……

可除了人設和故事線看得出下了功夫去做的《三十而已》外,其他均啞火。

工傷不能白受,今天就來聊聊,這些劇,到底為什麼不行。

1 人設排列組合

在微博上聊國產女性群像劇時,很多人不約而同提到多年前那部《好想好想談戀愛》

這部劇有李檣編劇,有一群大演員參演,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回看,也是非常經典的劇集了。但在當年,這部劇被指責借鑑過多,甚至導演自己都承認,就是照著原版做的。

這個原版,就是美劇《慾望都市》,它可以與朱德庸的《澀女郎》漫畫一起,被視為國內幾乎所有女性群像劇的靈感源頭。

季均9.0分的開山之作

我們現在來看,《澀女郎》也好,《慾望都市》也好,人設都搭配得極為典型精煉。

《慾望都市》:專欄作家文藝女+放浪形骸公關女+事業心強律師女+憧憬婚姻中產女。

《澀女郎》:要愛情不要婚姻的萬人迷,要事業不要愛情的男人婆,什麼男人都想嫁的結婚狂,什麼男人都搞不懂的天真妹。

研究一番後資方覺得自己悟了:不就是性格各異、背景不同、人生目標迥異的一群女的湊一塊兒嗎?這還不簡單?!

於是我們就在滿坑滿谷的女性群像劇裡看到形態各異的排列組合,聽起來各個有梗有爆點,拍出來各個單薄不似活人。

常規人設還沒玩明白呢,又開始忙不迭做創新搞反差萌。《愛的理想生活》裡,非要把原著漫畫好端端的人設改得無比扭曲,讓風情萬種萬人迷懟天懟地,讓一心工作男人婆美豔無比,讓焦慮結婚狂出身白富美……恐怕主創還覺得自己特別有創新呢。

我不是說,人設先行或做人設搭配本身是有問題的。但這顯然要基於一個前提:

你想做怎樣的表達?

在每個人物身上你寄託了怎樣的表達主題?她的出身與背景決定了她的性格嗎?她的終極渴望源於何處?她身上最大的痛點從何而來?又會走向哪裡?她自洽嗎?會成長嗎?如何成長?這種成長是她想要的嗎?

在近幾年國產女性群像劇裡,我很少能在人物身上,讀到這些清晰的問題與設計。

如果一切只是拼湊遊戲,那又怎麼能怪觀眾毫無觸動地棄劇呢?

2 故事熱搜榜上扒

比人設拼湊更糟心的,就是熱搜榜上扒故事了。

什麼情節能在大眾的敏感神經上翩翩起舞,就給角色安排什麼情節。

什麼重男輕女伏弟魔,什麼催婚二胎全職主婦,什麼出軌小三綠茶白蓮,什麼階級差異鳳凰男……流水的角色,鐵打的熱搜話題。

我們當然要承認,社會熱議話題之所以能引起熱議,能時談時新,甚至能引發群體割裂,當然是因為它戳中了大眾的痛點。

但還是那句話,它與你想表達的主題,到底有什麼關係?

舉個例子。

重男輕女梗,在女性題材的國產都市劇裡,應該是最容易煽動觀眾情緒的設計了。

在《歡樂頌》裡,樊勝美第一次戳傷了觀眾。即使拋開新鮮度,以現在的眼光回看,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亦是合情合理的,她潛意識裡“女人就是該找個條件好的男人嫁了”這種觀念,自然可以溯源到家庭的潛移默化,而她與家庭的每次衝突、撕裂和妥協,都能看到人物真實的血肉與掙扎。

而在《都挺好》裡,觀眾再一次與蘇明玉感同身受,以她的視角去覆盤原生家庭對她本人深遠的影響。我們在整部劇裡看到,已逝母親為中心的這個家庭對她的漠視、歧視甚至是無視,鑄就了她的性格她的事業和她荒蕪的內心,她註定要用一生去尋求自我和解。

但到了《安家》時,房似錦家庭的重男輕女與她本人呈現的狀態,卻多少有些割裂。面對毫無溫情且多次毀掉自己前程的母親,房似錦依然一次又一次地退讓,屈從於完全無理的要求。家庭線上的狗血,讓她和母親像是為了挑動熱搜話題而刻意往極端走的兩個工具人,觀眾很難看到角色活在身邊的可能性。

等到了《親愛的自己》時,主創給主角之一安排了一個重男輕女的婆婆出來搞事情。闞清子飾演的張芝芝已婚有女,還有一個逼著她生二胎求孫子的婆婆,極端到每天盯著她喝“包生兒子”的補藥。但在她的這條故事線上,重男輕女的婆婆僅僅是激化矛盾的工具人,整個情節不過是用來堆砌她糟糕婚姻狀況的一根稻草,作用大概就是用來衝了一下熱搜。

同樣還是這個張芝芝,劇中還給她設計瞭望女成龍的雞娃媽人設,她一門心思讓女兒上貴族幼兒園,努力打入富豪家長階層。可這根本就不像是性格唯唯諾諾的她能做出的事情,更與她距離富豪階層十萬八千里的家境設定嚴重矛盾,由此而生出的所有煩惱與困境,都像是張芝芝本人的自作自受。

但在《三十而已》的顧佳身上,這個設定就無比貼服。出身優渥,高學歷,輔佐丈夫創業小有所成,家境中產以上,本人能幹又要強,她向踮一踮腳就能夠到的富豪階層發起進攻,和她篤信教育能穩固甚至提升階層的雞娃思路,完全符合所處的社會位置與本人性格的設定,所以觀眾才會與她一起焦慮一起受挫也一起欣慰。

你看,同樣是重男輕女,同樣是教育焦慮,同樣是階層躍升,同樣的熱梗,效果截然不同。

所以,選擇共性的社會議題設計故事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你的人物是否真的能活出這樣的故事,或者,能由這樣故事活出。

可市面上絕大多數的女性群像劇,故事線還沒搭好,播出時上熱搜的詞條都想好了。這樣的拼湊怪,是能打動誰?

3 優秀女性群像的共性?

買貨才是挑貨人,我們如此嫌棄當下這些女性群像劇,完全是因為我們渴望看到能真正觸及心靈的女性視角與女性群像,而不是被這些拼湊組合所糊弄。

我心中的韓劇top1《我親愛的朋友們》也好,內娛引發女性群像熱的《歡樂頌》也好,去年唯一大爆的《三十而已》也好,除了用心做劇的基本操守外,它們身上,還有一個共性吸引著觀眾:

觸碰系統性問題。

《我親愛的朋友們》裡,真正的主角是一群六七十歲的女人。她們中有主婦、明星、小生意人、富婆和真正的窮人,她們是妻子、母親、姐姐、外婆、女兒……

但無論有錢沒錢,無論已婚未婚,無論生子生女,無論婚姻成敗,她們好像都沒能擁有令人羨慕的人生。

在描摹上一代韓國女人的生活方面,這部劇已經非常剋制,可你依然會在心中泛起無邊的苦澀,它無法形容,卻會戳到每一個敏感的東亞女性,因為裡面的苦難感,是如此共通,它並不會因你的出身、階層、性格不同而發生根本性改變,它是東亞女性從出生起就要面對的系統性問題。

能引發這樣的觀感,才是真正的女性視角。

《三十而已》其實也做到了一些。

顧佳這個無論學歷、能力還是秉性都無可挑剔的完美主婦,依然要在退居家庭後婚姻觸礁,強一點就是給男人壓力,軟一點直接被社會拋棄,苦心經營+嗅覺靈敏仍於事無補,看著她的婚姻一步步走向末路,多少女性觀眾心有慼慼焉。

而鍾曉彤的雞肋婚姻,也隱隱向婚姻制度發起了拷問。

《歡樂頌》觸碰的,是不同階層女性間的摩擦與衝撞,五美經歷了彼此的偏見、歧視甚至嫉妒,卻依然走向女性間的扶持與互助。

多部劇想玩卻沒玩好的重男輕女梗,即使狗血潑上了天,都不如《摩天大樓》裡富家女李茉莉輕描淡寫的事業家庭經歷令人泛起的苦澀——因為那呈現了無解的系統性。

三八婦女節寫下這篇推送,倒不是為了應景,是近來有感而發。

一邊是貨拉拉使用者跳車、福原愛離婚風波、成年女性被父母否定至輕生等女性社會事件一樁接一樁;一邊是貴圈流水線炮製出的精緻樣板房般女性群像劇持續辣我的眼睛。

試毒是我自願承擔的工作,只要跑得足夠快,爛劇就噁心不到我。

但當現實向女性題材劇集不僅未能反映現實,還著力粉飾和美化女性處境時,當它們不僅缺乏切實的女性視角,甚至還在不自覺地重複男性凝視,加重偏見時,我真的有點生氣。

不要再炮製那些空洞、扁平、標籤化的女性角色了,給我看女性真正的美麗,讓我看她們經歷過這麼多事情,卻依然能咬牙追尋美麗的自己。

1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為什麼青少年熱衷於追星超過追英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