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腳踏車愛好者會把山地車換成公路車,我認為可能是個人興趣愛好改變和實際騎行兩方面因素導致的。
首先看一下山地車和公路車的各自優劣勢。
山地車顧名思義更適合在山地、崎嶇路面騎行的腳踏車,山地車車架更加粗獷、結實、減震效能更好,山地車都有前叉減震,有的還有後減震,車座較寬騎行舒適度較高,一般使用較寬直把,操控性更好,但騎行時阻力相對較大、速度相對較慢。公路車主要在公路或者比較平坦的路面騎行,為了提高速度、降低風阻,車架比較纖細,一般沒有減震機構,使用彎把,騎行時需要俯身,車座狹長,騎行舒適度略遜於山地車,但騎行速度快更快。
其次,要看山地車和公路車的騎行環境、日常使用頻率等因素。山地車既可以去山地等崎嶇路面騎行,也可以在公路上騎行,公路車則只能在公路或平坦路面騎行,不能越野。應該說山地車的騎行環境更廣泛。
日常上下班代步,不管路況是否通暢,一般騎行距離都不會太大,山地車騎行舒適度更高。也更容易臨時停車。公路車在舒適度、臨時停車等諸多方面都不如山地車。
不過,真正騎山地車去越野騎行的人並不多,大多數地方也不具備真正適合的騎行環境。如果去專業場地或“野”場地騎行,要麼需要付費,要麼存在很大的危險性。從安全性角度來說,騎山地車越野的危險性明顯高於騎公路車。而且騎山地車越野還要學習更多的越野技巧,掌握更多的相關知識。大部分人都是在普通公路或比較平坦的地方騎行,極少有人去真正越野騎行。山地車的減震效能幾乎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在城市裡也極少有適合騎行的地方。臺階比較多的地方也不太騎行。
第三,山地車與公路車相比最大的劣勢之一就是速度。山地車車架粗獷、笨重,騎行姿勢以坐姿或站姿為主,導致騎行時風阻較大,山地車車胎寬導致阻力增加,牙盤齒數和前後齒比比公路車稍小,導致騎行速度相差較大。
在市區內騎行時山地車和公路車在速度上差別並不大,一旦到了開闊公路上騎行,速度差就會非常明顯。公路車時速達到三十公里左右是非常正常的速度,經常騎行的人平均速度甚至能達到40公里左右,甚至更高,瞬時速度甚至超過60公里甚至更高。職業腳踏車選手平均騎行時速40公里左右,如果騎行TT計時車,會比普通公路車速度更快。下圖就是TT計時車,因為坐管角度比普通公路車稍大,身體位置和重心更靠前,更有利於大腿發力,避免小腿過度發力,再加上手把的特殊設計,使得騎行時速更快。
第四,很多騎友在戶外騎行時更多的選擇公路騎行,而不是越野騎行,因為公路車明顯的速度優勢,就使得山地車在公路騎行時在速度是有明顯劣勢。而很多人又都是和其他人一起騎行,很少有像我這樣喜歡單獨騎行。大家在一起時速度跟不上別人,就只能單純依靠體力彌補山地車的劣勢。久而久之,很多人就放棄了山地車,選擇了公路車。
我騎公路車和同學騎山地車出去騎行,往返將近50公里,我達到時速30公里時並不感覺太累,我同學騎山地車就感覺明顯有些吃力。
我認為正是騎行速度上的劣勢,才使得很多原來騎山地車的人換成了公路車。公路車本身在舒適度上雖然有一點劣勢,但透過更換更舒適的座椅和騎行服,完全可以彌補這一劣勢。騎行時俯身騎行可能會使剛開始騎行的人感覺不太習慣,但只要適應一階段,並鍛鍊核心力量等肌肉,完全可以適應。
公路車騎行時的感覺非常爽,能感受到風從身上刮過,兩邊的景物從身邊掠過的感覺,山地車是給不了這種感覺的。
一般情況下騎友選擇山地車和公路車,我都建議選擇公路車,而不建議選擇山地車。
現在有一種介於山地車和公路車之間的車型,基本上就是用山地車的縮小版車架,加上前叉減震,有的還會加上後減震,再加上公路車或山地車的車把,車胎寬度介於山地車和公路車之間,兼顧長距離騎行舒適度和速度。這種腳踏車比較適合騎旅,對於沒有這種需求的人來說還是選擇純粹的公路車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