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五祖在三更,用衣服擋住燈光,為惠能解說《金剛經》義。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大悟。因此,五祖將衣缽傳與惠能,宣佈惠能為六祖。為防止他人傷害惠能,親自將惠能送走。

然而,支援神秀的僧人們還是知道了這件事,便組織數百僧人們前去追趕,奪取衣缽信物。其中有一個僧人,叫陳惠明,出家前是四品將軍。因為身體好,所以率先追上了惠能。《壇經》中記載:

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於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這段文字中,有人會有疑惑:衣缽不重,為什麼惠明提掇不動?難道真有天意相助,不讓惠明拿取?

答案在《壇經》中。

惠能聽到惠明如此呼喚,便從草莽中現身,端坐石上。惠明請求惠能說法。惠能便讓惠明屏息靜心,心中不生念頭。這樣過了很長的時間,惠能就突然說話了:“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因此便大悟。

上面這段故事中就有答案。為什麼“不思善惡”就能讓惠明大悟?因為惠明剛才在心中經歷了驚濤駭浪般的善惡鬥爭。惠明追上了惠能,原本就是為了衣缽而來。面對著代表六祖的信物(衣缽),惠明伸手是其行為的繼續。但是在伸手可及的情況下,內心裡突然良心發現,知道這個東西自己不應該得到,伸手觸及都是罪過。所以,手伸了出去,但不拿取,因此提掇不動。

惠能用善、惡點化惠明,恰恰說明了惠能已經看透了惠明的內心,知道惠明剛才內心的活動,清楚最終是其善心戰勝了惡念。在經歷了善、惡的鬥爭後,更能理解惠能“不思善惡”的真諦。當惠明將善惡都放下時,明白了自己的心,便有了言下大悟,從而有了後面的話:“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所以,面對衣缽,不是惠明提掇不動。而是在那個時候,惠明內心裡正在翻江倒海、自己和自己鬥爭,最終決定此衣缽該取、還是不該取。並不是天生神奇、衣缽突然重如泰山。

【待續】

28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還是沒打起來!特朗普支持者妄圖再襲國會,5000士兵延期駐留